一般的人,若沒見識、沒有一些斤兩,早被龍潭水給淹死了。
的確,鄉鎮是能夠鍛煉人、造就人的。
鄉鎮是幹部成長的主要平台,縱覽縣裏各部委辦局的領導,絕大多數都有鄉鎮書記的履曆。
比如,在培元鄉,就有副鎮長、武裝部長、政法委員、宣傳統戰委員、組織委員、紀委書記、副書記、人大主席、鎮長、書記等職位。
“上麵千條線,下麵一根針”,鄉鎮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個人得幹好幾個人的活,壓力也大,條件艱苦,但是,確實非常鍛煉人。
一般在鎮裏辦公室主任、也有叫黨委秘書的、提拔最快,畢竟跟著書記服務,裏裏外外都負責,能文能武,基本上最優先提拔。
奈何,何俐是個冒卵子,不知道有什麼特殊背景,她是與世無爭的小屁孩一個。聽風聲,不曉得下一屆的老大,誰會拔得頭籌,到底花落誰家。
這無疑更加劇了接班人之爭鬥的烈度與神秘性。
咱回到正題。
其次,是組織幹事,團委書記,財政所長在鄉鎮享受副科級待遇,掌管錢袋子,在鄉鎮有不少能提拔到副鎮長。在鄉鎮提拔,一般剛開始是副鎮長、不是黨委委員、然後再一步步往上爬,鄉鎮“三年一小動,五年一大動”,幹部流動、提拔、互調,都非常頻繁。
如果能走得順利,每次調整,就都能往上走一個格,比如,組織委員→紀委書記→副書記→人大主席→鎮長→書記。
這是生態鏈。
如果人有潛力、比較幸運、能力特別強,在每次調動的時候,算上每次都能提拔,那麼在鄉鎮,從副鎮長到書記,也至少要十五年。
當然,有特殊關係和本領的除外。
大多數的鄉鎮幹部,都是在苦苦等著,若一步跟不上,則步步跟不上。
在鄉鎮,如果能熬到正科級,那就是非常幸運了,祖墳上冒青煙了。不過,也基本上老死在祖墳邊啦。
比如蕭誌祥。
盡管李景明在心裏記著,跟老幹部打交道,除了尊重,還要時刻記得長幼有序。年齡大的人,也是一本賬、一筆財富。假使在工作上有了什麼閃失。人一年齡大,就容易想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往往是哪怕一點點輕佻的表情,可能就會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恐慌。老幹部先亂,素來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在鄉鎮,如果覺得沒有混頭,實在提拔不上去了,很多從人大主席就撂挑子、回城了,一般在局裏擔任副局長,或者主任科員到老。比較好的鄉鎮的書記,運氣好的話,回城能幹一把局長,差點的鄉鎮的書記,回去能幹上個局黨委書記。當然,這和人的活動能力有關,有的大鎮的書記,是副處級,如果運氣特別好,能直接晉升,做副縣長、政協人大領導,甚至直接成為常委。
比如,人家李景明,不算運氣特別好。他算坐飛機。
自己隻有幹瞪眼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