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明見鄧向陽隻顧著喝茶,沉吟不語,他也不追逼,給鄧向陽思考和組織的時間。他看得出,鄧向陽有備而來,胸有成竹,應該有一個很合適的回答的。
“哪敢在您麵前稱專家呢……隻是,對於發展工業,我在年初就試著做過一個議案,做了詳細的論證和敘述。可惜,人微言輕,最後不了了之。承蒙書記看得起,今日給我這個機會,我從內心裏感激不已,一定不會辜負書記您的厚望,為重振重安的工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認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上中下遊產業合作的方向,打破傳統格局,瞄準訂單生產回智能製造這二個核心點,抓好創新工藝和人才培養這二個關鍵環節,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是發展的根本,重中之重。”
鄧向陽想了很久,終於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非常不錯。你繼續說下去。”曾昭展喝著茶,他聽出此中深意,喜出望外。
“書記您誇獎了。我們要想抓好工業,需要抓住發展機遇,更需要采取一係列切實措施。一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二要大力推動產業聯動和智能製造,三,要加強標準品牌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四要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工業是重安發展之根本,製造業是實體經濟之核心。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增長速度全球領先,我國在紡織品、電力裝備、交通工具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種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工業製成品出口約占全球的七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製成品出口國……所以,可以說,製造業的興盛是我國經濟實力提升的關鍵和主要體現,更是實現創新、搶占未來的關鍵製高點,決定著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啊!
”鄧向陽從專業角度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曾昭展和李景明聽得熱血沸騰。
這的確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呀。
曾昭展聽他這一說,也來了興致,他說:“一直以來,我們重安的製造業隻大不強,現在反而規模萎縮,製造業增加值隻有百分之二十多一點點,後繼乏力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重點在製造業,難點也在製造業。我們不僅麵臨著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等結構性問題。大量的社會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紛紛從製造業領域抽離,流向股市、債市、房地產等,以錢炒錢、賺快錢的現象大量存在。製造業占比的下降,嚴重降低了全社會對製造業重要地位的認識,可能過早誘發去工業化的問題。另外一個方麵,我們的製造業升級麵臨技術和成本雙重擠壓,轉型升級壓力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