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曾昭展的老家,他看著每一個熟悉的場景,和熟悉的村民打著招呼,顯得很有感情。“書記同誌,一邊走一邊介紹你們的構想。還有,群眾的態度怎麼樣。”公眾場合,他說的話,像戴著麵具。李景明當然明白。
他們走走停停,李景明把每一個細節分解開,很詳盡地解說著他們的構想。然後,從環境、區位、交通各個方麵,做出分析,再說到項目落地,這樣的觀摩才更顯得接地氣,不浮華。
縣長和班子成員問了幾個問題,比如“是什麼樣的想法”“為什麼有這個想法”“群眾的配合度”,他們問的是想法,鎮委書記們的側重點則更關注於行動,“工程預算是多少?錢從哪裏來。”“你們會改水改廁嗎?”,諸如此類。
在哪山唱哪山歌。
曾平正在指導鏟車施工,被挾裹進隊伍,做現場解說。
一行人從街頭走到街尾,再返回來,在施工區域停留了半個小時,然後,到鄉政府的會議室開現場會。
曾昭展在會上首先講話,定基調。他說,李景明同誌的三把火,涵蓋了區域改造、教育扶貧、提振經濟,沒有在文明建設、計劃生育等老三樣上麵打轉轉,足見其境界與才幹非同凡響。沒有新意,就是老路子,而我們更需要新氣象,新路子。
縣長謝紅專則從項目投資方、投資規模、各地現狀等方麵說起,再擴大到全省,除了省城郊區,全省各地市還沒有這樣的範例,我們要把山門建設推廣出去,以點帶麵,樹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會上,李景明做了分析報告。然後,各鎮委書記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感想。政府的態度是,要錢沒有,做事支持。你看人家李景明,沒有要政府一分錢,也沒有拆東牆補西牆,卻做出來這麼一件大事。什麼叫為人民當家做主,什麼叫為人民謀利益,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整天光坐在辦公室裏。今天觀摩的目的,就是學習典型,找差距,做實事。
縣人大主任馮華最後一個發言。通過這次觀摩學習,為我們以後的工作打開了新思路。重安要發展,離不開像李景明同誌這樣的優秀人才,縣委縣政府領導充分信任他,我們堅信,培元鄉的發展,以及山門的整改工作,在同誌們的共同努力下,在李景明同誌的領導下,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就,一定能夠給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
培元鄉參加會議的工作人員,見到上麵非常重視,態度明確,他們覺得自己通過平凡的工作,做的卻是一件非同凡響的事情,更加有信心了。
晚餐就定在政府食堂。曾昭展安排,他們和班子成員坐一桌,李景明和何俐作陪。各地方的草頭大聖們坐在旁邊一桌,這樣更方便他們的交流,曾平作為民間資本力量的主要捐助者,被邀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