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些年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存已不是大家關心的問題,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國民的生活是不是更幸福了呢?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現在的中國人沒有10年前快樂了。
雖然生活變好了,但大家的幸福感卻下降了。主要就是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沉重的壓力,讓大家倍感疲憊。其中一大部分壓力來源於我們的工作。工作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占去了我們整個生命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工作不能給我們幸福感,我們整個人生的幸福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我們能夠幸福的工作,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就會大大提高。
如今,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幸福,已經成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基於此,我們編著了這本書。在本書中,我們倡導一種幸福的工作觀。持有幸福工作觀的人,工作是幸福的。工作不再是苦役,不再是不得不做的事,而是我們幸福人生的組成部分,是我們實現幸福人生的必要前提。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能夠擁有一份工作而高興,每個人都應該在工作中努力進取,以實現自己的幸福人生。
要樹立幸福的工作觀,首先我們要對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工作是我們的天賦之權,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工作,並通過它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這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同時,工作也是我們天然的責任,每個人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都有自己責任,我們的社會就是建立在無數的崗位和責任基礎上的。關於責任,有人做過一個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圓心,被許多同心圓所圍繞,從自己的圓心出發,由內及外,第一圈是父母、妻子、兒女組成的,第二圈是各種親朋好友,然後是自己所屬族群的同胞關係,最後是與整個社會的關係。許許多多這樣的圓圈,依靠責任交織在一起,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從而構成社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對家庭,對社會,對工作我們都有一種天然的責任。
工作既是我們的天賦之權,也是我們天然的責任。無論是權利還是責任,都能夠帶給我們幸福,無視工作賦予我們權利和責任,我們將與真正的幸福擦肩而過。工作中包含著幸福的答案,很多成功人士切身經曆告訴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工作,努力工作的人才是幸福的。希望本書的論述,能夠給大家帶來對工作新的理解和感受,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工作和幸福這兩個人生中的重要命題。
本書既闡述了工作與幸福的理論關係,又有具體的工作事例相印證,有利於讀者理解本書的內容,並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加以運用。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李嘉美先生的一些觀點,在此表示感謝。當然本書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希望通過本書,大家可以找到幸福工作和生活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