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姑娘,請不要再綁架自己(1 / 3)

前幾天和一個姑娘吃飯,吃到一半,她問我怎麼辦,我說什麼怎麼辦。她說我已經23歲了,怎麼辦,好害怕自己老了。我白了她一眼,問她是不是今天忘記吃藥了。

再前一陣子,一幫同學聚會唱歌,許久未見,來了12個人,裏麵有8個女孩子,其中7個單身。有一堆女孩子時,自然要聊起感情大事。已經準備明年和男朋友結婚的女生問其他單身的女生:“你們不著急嗎?都25歲了,你們還單著,不害怕嗎?怎麼還沒有男朋友?過兩年就老了……”聽到一半,我起身走開,默默地把我要唱的歌給頂了上去。

你有沒有發現25歲變成一道分水嶺?在這一年,所有的人與事都在提醒你,你的身體機能在25歲到達了一個頂峰,之後你將會記憶力下降,熬不了夜,走向年老色衰的不歸路。而25歲還沒有男朋友的女青年將被列入“大齡剩女”的隊列,你父母你親戚你朋友將比你還要擔心你是不是會嫁不出去。於是,25歲的姑娘們,哦,不,或者更年輕的20歲出頭的姑娘們,都已經在相親找男朋友的路上前赴後繼地往前衝了。

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都和每個年齡段綁在一起。有句話是“什麼樣的年齡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所以上小學,讀完六年小學考初中,讀完三年初中讀高中,讀完高中考大學,讀完大學就要找工作,每一年都跟著下一年,不能停,因為害怕一停下來就輸給了別人。為什麼如果你大學畢業兩年還沒有結婚,就會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重點關注對象,因為你沒有跟上節奏。

當然,親戚們拿年齡來“壓迫”你,也許可能因為他們曾經的人生軌跡就是如此,他們接受不了不一樣的生活。可是,姑娘們,為什麼你要拿年齡來綁架自己?明明你那麼漂亮,又那麼優秀,僅僅因為年齡,你要如此著急,如此害怕,好像急於脫手的產品!在25歲前把自己嫁出去,就能保證你過得開心與幸福嗎?

想起我的一個朋友,24歲時認識了一個男孩子,當時家裏催得很急,她其實也很想結婚,於是在認識這個男孩子不到半年的時候就結了婚。誰料結婚後沒多久,才發現老公嗜賭成性,而婆婆並不像一開始表現得那麼好相處。後來,婚姻生活可想而知,並不幸福,而這時候,她的娘家人都和她說,孩子,這就是你的命,你認吧。於是,她就默默地維護好小家,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她曾經那麼溫柔的臉龐,如今卻帶著一絲逆來順受的意味。

這就像一場可怕的綁架,以性別,以年齡,以命運。從小到大,身邊的人給予的綁架還少嗎?諸如此類:“女孩子的理科沒有男孩子好,數學肯定學不好的啦!”“選科目時不要選理科啦,你們學不過男孩子的。”“二十幾歲就趕緊找個人嫁了吧,不要那麼高眼光挑來挑去的,過幾年你就沒得挑了。”“結婚後過得不好?沒辦法,你就認了吧,這是命啊!把孩子帶好就好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就在這樣類似的環境與輿論中長大。環境如此,我們不能改變,而很多姑娘也就這樣被改變了。她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與價值觀,然後就開始綁架自己,將自己著急地綁進每一段生活裏。未來,她們也可能這樣綁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姑娘們也將變成她們曾經深惡痛絕、別人討厭的七大姑八大姨。

《重返20歲》裏,70歲的老奶奶沈夢君回到20歲,變成孟麗君,而且一下子俘獲了老中青三代男神的心。我相信如果隻是20歲的沈夢君,可能隻能俘獲小鮮肉鹿晗了。而經曆過丈夫離世的傷痛,獨自帶大孩子的艱辛,以及這個嚴霜世界的不善意,沈夢君有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她堅強又不放棄愛美,所以才能說出“有時候我們隻是需要點時間來適應黑暗”這樣的話。歲月和經曆能讓人更美,而且是不易逝的美。

一個人,若沒有經曆,若沒有沉澱,哪來的智慧與美麗?有些事,必然是要到一定年齡和閱曆才可能懂得。而一些美麗,也需要時間來等待綻放的。所以,姑娘們,何必自己綁架自己呢?不是你年紀大就醜了,就沒人要了。你又不是東西,不是讓人來揀的。而且,你看林誌玲,40歲她還能帶著娃娃音,嬌嗲地告訴你“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的美”。這也是實話,不是嗎?

如果你非要覺得25歲的自己就青春不再了,如果你非要認為25歲沒有結婚就很失敗,那姑娘,除了重塑你的價值觀外,其他解救你的方法就隻有讓你自己在25歲前結了婚。可是,估計就算結了婚,也不能阻止你綁架自己,因為年齡、命運一直在那兒。你遇到好的、不好的,都可以用這些理由來綁架自己。

希望所有的姑娘都不必被他人以這些理由綁架自己的人生,更希望所有的姑娘都不會以這樣的理由將自己綁架成一個不可愛的人。

姑娘,你受到了歧視但不自知

知乎上之前有個問題:“作為一名生活在中國的女性,你在何種情景下感受到了歧視?”

許多網友回複了自己的經曆,從小時候讀書時遭遇的不公平,例如,被認為女生不能讀好理科,到長大後工作時遭遇隻招男性的條款,或把女性當成公司福利,再到被社會輿論認為青春短暫,過了25歲就嫁不出去,男人才有資格挑。更有甚者,家人因擔心姑娘年紀大嫁不出去,勸她原諒婚前就出軌的男友並和他結婚。

看到這一連串的回答,作為一名女性,我覺得,真的,這些事真的離我們很近。所幸,我從小生活在一個開明有愛的家庭環境中,但這不意味著沒有遇到過或聽說過類似的事。而可怕的是,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都能接受這樣的事。

我不禁想起我讀小學時,多是女孩子名列前茅,但有一次竟然聽幾個班的老師在聊天時說現在低年級是女孩子成績好,因為她們乖嘛。男孩子調皮,到高年級就是男孩子考得好。將來上了高中,一般都是男生讀得好。

當時還讀一二年級的我聽得懵懵懂懂,差點把老師的話當聖旨。但從小學到高中,這樣的聲音不絕於耳。不知道有多少姑娘因為聽多了女生讀不好理科的言論而選擇了讀文科。後來上高中時,就有很多文科女生對理科女生不解,為什麼要選男生讀得比你們好的專業?好吧,我也很想撬開每個人的大腦,想知道是不是真的男生頭腦比較發達。也許男女思維著重點有差異,但並不能說明女生在某方麵就一定比男生差。

當然,這真的隻是很普遍又很小的一種歧視。學理還是學文,並不能真正左右你的人生。依然有很多女孩子可以去選自己喜歡的專業,並做得相當出色。而嚴重的歧視,帶來的可能是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以前宿舍夜聊時,有女孩講起年幼時因為是女孩,家族集體照相時被祖父叫去一邊,不得入鏡。十幾年過去,說起這些事,女孩心中仍有怨氣,也哭個不停。她說自己從小就發誓要比哥哥弟弟做得更好。事實上,她也確實比她的兄弟們出色多了。從小一路拿獎學金,研究生畢業後在一家外企工作,年紀輕輕就已做了部門的主管,在所有人眼裏是個漂亮又有能力的好姑娘。

但這一切依然扭轉不了她在家庭中受到的歧視。因為在她的長輩眼裏,25歲還沒結婚生子的女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其實她也不乏追求者,隻是沒遇到自己動心的。她說,每年過年回家,祖父母和父母常用失望的眼神看著她,並和別的親戚說:“她就一直那麼挑,現在都27了,還不找個人嫁了,在外麵工作有什麼用,女人還是找個男人靠譜。”

不過談到這些的最後,她都會甩甩頭發,笑著說:“反正不管我做得多好,隻要我沒嫁人生子,都是異數、失敗者,那我還是做自己喜歡的吧。”

也許這姑娘從小遭遇到的輕視,已讓她足以抵擋如今不公正的批評。但難過的是,很多姑娘從小接受這樣的觀點與思想,並不曾認識到這是對自己的歧視,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

剛工作時遇到一位女老板,和她閑聊談起似乎女人青春短暫,再過幾十年同學聚會時,當年的男同學可能長得還差不多,女人卻可能顯老得多。誰料年近四十的她,雙手很不屑地一揮:“這都要看你自己的,你看我,我們同學聚會時,那些男同學很多都是啤酒肚,要麼就發福。可是我們女人,你自己注意保養,心態年輕,哪裏會顯老?”看著她,身姿苗條似少女,雖眼角有魚尾紋,但笑容自信、美麗。

聽她說完,我有點莞爾。我一直以為自己能很好地分辨輿論而不受影響,但沒想到其實很多觀點已經對我潛移默化了。你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就會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我們生活中常常都是這樣對女性進行不公平的定義時,女性聽多了自己也可能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