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金屬加工的需要,趙劍寒還設計了鑽頭,其材料也是用目前的那些“精鐵”鑄造之後打磨而成的,盡管外形做成了麻花狀,但是質地有限,在鐵板上鑽孔的時候容易折斷,用來鑽木頭倒是很合適。
鉚釘也是如此,第一批鉚釘被用來木工用的折疊量尺。其實在焊接出現之前,鋼鐵之間的連接都是通過鉚接來實現的,趙劍寒把這些東西做出來,也是為了讓工匠們提前熟悉,為以後的機械加工做準備。
除了生產和測量工具之外,趙劍寒還十分重視對工匠們生產中的勞動保護,除了製定嚴格的操作規程,還設計了一些勞保用品。最早投入使用的是口罩,特別是用立窯生產水泥的工匠們,工作環境中粉塵較多,如果沒有保護措施,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患塵肺病。
鋼鐵冶煉過程中溫度很高,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容易脫水,稍不注意就會被灼傷,趙劍寒專門設計了隔熱服。
前些天到樺樹溝找礦的途中,趙劍寒發現了一處石棉礦,離臥虎山莊不遠,正好用來製作隔熱服。石棉纖維細長,經過洗滌、晾曬等工序之後,可以利用現有的紡織機械織成布料,隻是裁剪起來比普通布料費力多了。
製成第一塊石棉布的時候,工匠們並沒有看出它和棉布有什麼區別,有些工匠開始興奮地議論起來:“沒想到這種礦石居然能織成布匹,那我們以後就不用采購棉花了,山裏麵這種礦石很多啊,我看做幾萬套衣服都沒有問題。”
“是啊,有了這些礦石,人們就不用再去養蠶、種棉花了,咱們少東家真是了不起。”
“天下有這麼好的事麼?”趙劍寒啞然失笑,不過他並沒有解釋,當著許多工匠的麵,將一些墨水潑到這塊石棉布上,然後將它扔到火堆之中。工匠們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人還以為少東家對這塊布不滿意呢,紛紛為這塊布可惜。
秦向武卻不這麼認為,他深知少東家這麼做必然另有目的,果然,這塊用礦石織出的“布”並沒有被燒成灰燼,甚至連一點損壞的跡象都沒有,圍觀的工匠們看到這種奇特的景象,都忍不住驚呼起來。
趙劍寒用一根鐵條將石棉布挑出來,直接用手搓揉了幾下,工匠們再次發出一片吸氣的聲音。趙劍寒不慌不忙地將石棉布展開,細心的秦向武發現上麵的墨跡不見了,他大著膽子將這塊神奇的布接過來,卻感覺到這塊布隻是有點溫熱而已。
秦向武仔細查看,發現布匹完好無損,他陡然意識到這是一種不怕火燒的布!一個傳說中的名詞出現在秦向武的腦海裏,他的眼中閃耀著精光,用顫抖的聲音問道:“少東家,這可是傳說中的火浣布?”
其實中國古代就有人做出了石棉布,由於這種布不怕火燒,髒了以後隻要扔到火裏燒一下,就會變的潔淨如新,所以叫火浣布,其製作方法很簡單,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沒有流傳下來,導致火浣布成了一個傳說,越傳越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