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計量工具(1 / 2)

找到了鐵礦石,計劃中鋼鐵工業就可以起步了,以後的生產規模會逐漸擴大,趙劍寒仔細盤算了一下,覺得還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首先是計量工具,趙劍寒以前曾經給工匠們講過他設計的那一套計量方法,由於是在現有的度量衡基礎上作的改進,工匠們還是能接受的,經過這段時間的實際工作,工匠們也親身體會到這種計量方法的重要性,但是新式計量工具還是太少,趙劍寒決定進行批量生產。

最好做的是直尺,使用木材製作,隻是將刻度細化,最小刻度是分(十分之一寸)。為了測量更長的物體,趙劍寒設計了可折疊的木尺,每一節的長度是一尺,由六節組成,兩節之間用鉚釘連接起來,全部展開有六尺長。

直尺主要是木工和泥工使用,如果要加工金屬零件,精度要求更高,就要用到遊標卡尺,趙劍寒曾經要求鄭氏兄弟做了一批,精度做到了二十分之一分,相當於0.1到0.2毫米之間,不過都是用木頭做的,容易損壞,被測物體溫度稍高就不能用了,趙劍寒準備用鐵來製作。

現在,臥虎山莊已經有了簡易的磨床和砂紙,可以加工出表麵非常平滑的鐵條,鐵製的遊標卡尺是能夠加工出來的,趙劍寒計劃讓工匠們人手配備一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長度,重量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水泥、玻璃還是香皂的生產,都要按照一定的配方下料,以前工匠們都是用杆秤來稱量,但是杆秤稱量的範圍有限,精度也不夠高,趙劍寒設計了天平和磅秤來解決這個問題。

天平的原理很簡單,難度在於砝碼的製作,為了經久耐用,趙劍寒決定用鐵來製作各種規格的砝碼,他根據鐵的比重推算出石(一百二十斤)、斤(16兩)、兩(10錢)這些重量單位的體積,畫出標準的形狀,要求秦向武和吳青山進行製作。

秦向武和吳青山有一手極為精準的雕刻手藝,他們先用石蠟製成同樣大小的砝碼,然後在外麵糊上細沙,用失蠟法工藝進行鑄造,最後用砂紙打磨,經過多次試製,終於做出了幾套合格的砝碼。

至於錢(10分)和分(其中1分=0.37克)這兩個計量單位,因為重量較小,直接用小鐵片打磨製作,要求十個一模一樣的一錢的小鐵片和一個一兩的砝碼放到天平上的兩端之後,天平要保持平衡,這對製作者的要求很高,分這一級的砝碼更是如此,不過慢工出細活,趙劍寒相信秦向武和吳青山能完成這個任務。

天枰主要用來精確測量較輕的物體的重量,更多的使用在教學和實驗中,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時候,磅秤的用處更大,但是現在還造不出彈簧和鋼絲,趙劍寒隻好鐵來代替傳統杆秤的木杆,托盤和鐵杆之間也用鐵條相連,砝碼還是用鑄造的方法做出來,其實越重的砝碼製作起來越簡單,趙劍寒把磅秤交給另外一名鐵匠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