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寒參加互市是為了尋找礦石,他在人群中不停地穿梭,尋找自己的目標,轉了好長時間,才在一個色目人那裏找到了硝石,經過仔細堅定,趙劍寒確認這些礦石就是硝酸鉀或者硝酸鈉,不過這個人手裏的礦石不多,隻有十幾塊拳頭大小的礦石。
經過交談,這個色目人是在哈密附近無意之中找到了這種石頭,而他正好有個朋友在做走私的買賣,提起過關內有人在收購,他也不敢確定這種石頭是不是別人需要的,所以隻帶了這麼一點過來碰運氣,如果確實有人收購,他可以派人馬上趕回哈密組織貨源。
哈密離這裏隻有幾百裏地,互市開放的時間是十天,時間上完全來得及。
看來事先韓文棟他們放出的風聲還是發揮作用了,趙劍寒馬上派人和這個色目人進行商談,他能運來多少就收購多少,即使價錢高一些也無所謂。他需要硝石製作少量的硫酸和硝酸,試驗製作的工藝,讓工匠們熟悉製造工藝流程,為以後建設鋼鐵和化工工業打下基礎。
當然也可以用硫酸和硝酸製造炸藥,不過這些隻是實驗性質的,如果真要在自己的部隊裏大量裝備炸藥武器,必須等到自己有能力控製資源產地的時候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必須想辦法控製新疆的哈密地區,這也是趙劍寒以後幾年的目標之一。
中國內地硝石礦很少,明朝製造火藥用的硝大都是從草木灰中提煉的,這些胡人和看守的軍士都不知道這種石頭可以用來製造火藥,就讓這種戰略物資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互市交易名單之中。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商定每兩匹布換一車礦石,這個色目人保證可以在互市關閉之前運來十車,趙劍寒把交易地點放在了嘉峪關附近的戈壁灘中,那裏是父親的防區,安全性和隱秘性都不用擔心,盡管別人都不知道這種礦石的作用,趙劍寒還是覺得小心為上。
找到了硝石讓趙劍寒精神一振,接下來他又找到了販賣天然堿的商家,由於許多人家都用天然堿做洗滌用品,需求量還比較大,所以這一家準備的貨源比較多,趙劍寒查看了貨物的品質之後,將他的貨物全部包下了,價格比在市場上零星購買便宜許多。
這個商人雖然是蒙古人的打扮,身上也有部分漢族的血統,漢語說的比較流利,他本來隻是一個普通的牧人,住在一個鹽堿湖的旁邊,每年冬季都能結出很多天然堿,也是無意中聽說漢人需要這玩意,就加入了商隊,運了一些這種“石頭”來碰運氣,沒想到第一天就全部賣出去了,喜出望外,連忙表示自己家鄉還有很多這種石頭。
趙劍寒要生產玻璃和香皂,需要大量的天然堿,於是讓他想辦法抓緊時間多運一些過來,有多少就收多少,不過質量要和這次的貨色一樣。
這個名叫薩爾特的牧民覺得被“長生天”祝福了,天降橫財啊!原來他們家鄉遍地都是的“石頭”也能賣錢,薩爾特趕緊把銀子收好,快馬加鞭趕回去,他要回家動員自己的夥伴們,在收市之前販運大量的“石頭”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