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秦向武和吳青山,他們帶領一批工匠製作小鐵箭的模型,利用上次在楊樹村製作的工裝設備,大量製造一次性沙模,利用失蠟法精密鑄造工藝,可以一次生產多枚小鐵箭。
箭形彈產量低一直是趙劍寒的一塊心病,以前隻能靠鄭家村和楊樹村的鐵匠們來供應,數量少,供應也不及時,所以趙劍寒到現在手裏也隻有當初製作的二十五支後裝燧發槍。
另外,當初由於爐溫的限製,這種槍的很多部件都是用銅來製作的,重量大,而且不耐用,現在可以用鐵來代替,所以趙劍寒也讓一部分工匠製作槍機、機匣、扳機、擊錘等部件的沙模,使得這種步槍的性能得到改善。
還有生產蜂窩煤的模具,原來也是用銅製作的,損壞率比較高,這次都可以用鐵來製作了,蜂窩煤的生產效率可以進一步提高,還節約了成本。
趙劍寒自己也為剛剛出爐的肥皂設計一種成型的模具,可以將香皂壓製成前世那種圓潤的外形,提高了香皂的檔次,也讓人們使用時更加順手。
三天以後,工匠們把沙模都做好了,他們還在加熱爐旁專門挖了一個鑄造池,各種沙模在裏麵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數量最多的是小鐵箭的沙模,足足有五百餘個。
加熱爐再次開爐,這一次甘鍋裏放的是生鐵和石灰等助融物,燃料直接用焦炭,水車帶動風箱“呼呼”地運轉著,沒過多長時間,生鐵漸漸地融化了,所有的工匠都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鐵水,加熱爐旁再次爆發出一陣歡呼聲。
趙劍寒指揮工匠們用鐵棍不斷地攪拌,然後用長柄鐵勺將表麵的雜質去掉,最後才將坩堝抬起來倒進鑄造池。
兩百多斤鐵汁順著事先刻好的通道,流到一個個沙模的開口處,將裏麵的石蠟融化並排出沙模,然後占據了石蠟的位置,再逐漸凝固成型。
等到溫度降下來之後,工匠們敲碎外麵的沙模,就得到了裏麵的鐵製品,當然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品,許多部件要進一步經過淬火才能使用,不過這都是鐵匠們的拿手好戲,不需要趙劍寒操心了。
箭形彈的製造猛然提速,原先缺乏彈芯,秦向武和吳青山已經做好了上萬個木質彈托,現在隻要裝配就可以了,趙劍寒估計就靠著一個加熱爐,月產一萬多枚小鐵箭應該沒有問題,當然前提條件就是有足夠的鐵。
月產一萬枚子彈,大約可以支持一百人的小型部隊進行訓練,這離趙劍寒的預期還差得太遠,下一步,趙劍寒準備采用衝壓的方式生產彈芯,那樣的話,彈芯的質量和生產速度都可以提高不少,可是彈托部分還是采用手工加工,即使把秦向武和吳青山他們累死,也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看來還得另想辦法。
箭形彈的優越性趙劍寒已經體會到了,可是其加工的難度又讓他煩惱不已,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無法組建更多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