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實力至上(1 / 2)

這個小孩老是揪著這句話不放,還試圖把讀書人說成國家滅亡的禍根,這讓程老先生十分惱怒,氣憤地說道:“宋朝的士兵太過膿包,將領更是一群草包,打起仗來敗多勝少,隻會徒耗錢糧,有這樣的軍隊,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施展。”

“哈哈,”想把責任推給軍人嗎?趙劍寒笑起來了,說道:“人心都是肉長的,宋朝軍人的地位堪比娼妓,還要在他們的臉上刻字,家裏的生活極其貧困,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別人憑什麼和敵人拚命?不要說他們不明大義,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如果肚子都吃不飽,人人都瞧不起你,你又會怎麼做?”

其實明朝也存在這個問題,隻是這是當今朝廷的國策,誰也不敢提罷了。

趙劍寒繼續質問道:“宋朝的將軍並非都是草包,狄青,屢戰屢勝,最後卻被一幫文人弄得鬱鬱而終;嶽飛,精忠報國,打得金人節節敗退,也是被文人害死在風波亭,這樣的國家不亡,天理何在?”

程老先生熟讀史書,自然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朝的皇帝身上,可是這個原因是絕對不能說出口的,也和當今儒家倡導的一些說法相矛盾,於是隻好硬著頭皮說道:“狄青他們不過是一介武夫,如果諸葛孔明再世,定會力挽狂瀾。”

說起諸葛亮,程先生來了精神,縷著胡須,微笑著繼續說道:“諸葛先生滿腹經綸,談笑間強弩飛灰湮滅,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這才是我輩楷模啊,豈是那些粗鄙的武夫可比。”

趙劍寒哈哈一笑,反問道:“蜀國最後打贏了嗎?”

程先生愣住了,繼而憤怒地說道:“小兒無知,豈能以成敗論英雄。”

“不以成敗論英雄?”趙劍寒冷笑道:“兩國交戰,戰爭的勝敗關乎國家的存亡,打了敗仗喪師失地不說,國力愈加贏弱,還會導致千萬家破人亡的慘劇,加劇社會的動蕩,其危害何其巨大,又怎能不以成敗論英雄?”

說到國家之間戰爭的問題,趙劍寒自認比這些“古人”的認識更為深刻,他走到大廳中央,侃侃而談:“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清楚地指明了戰爭對國家的重要性,諸葛先生屢次北伐,看起來打了不少勝仗,可是哪一次又真正成功了?程老先生,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程老先生有點搞不明白,話題為什麼會轉到這裏來了,可是看到眾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自然不願意讓大家失望,於是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劉禪懦弱無能,常常誤信讒言,再加上蜀國立國時間太短,人才缺乏,因此難以取勝。”

趙劍寒搖搖頭,說道:“先生說的不完全正確,蜀國落敗的根本原因是實力不濟,無論是人口、糧食、軍隊還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蜀國都遠遠落後於魏國,即使諸葛亮智慧通天,也隻能騷擾魏國的邊境,不能動搖魏國的根本。”

“其實,劉禪未必無能,他稱呼諸葛亮為相父,軍國大事全部都由諸葛亮處理,諸葛先生應該蓄養國力,培養人才,等到國家強大了再找機會出兵北伐,可是他後來的行為,隻能用窮兵黷武來形容,又怎能取勝?等他一死,國力也被耗散一空,鄧艾、鍾會兩路大軍,一正一奇,蜀國迅速滅亡,完全沒有抵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