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下)(2 / 2)

趙劍寒開始考慮小批量生產的問題,槍支零件還好一些,由於采用了類似流水線的生產方法,王鐵匠他們的手藝極為出色,對這種分工合作的生產方法也逐步適應了,已經將二十多隻鳥銃改裝成了燧發槍,如果解決了槍管的供應,再生產一批也沒有問題。

比較麻煩的是彈藥,目前所有的箭形彈的彈托都是秦向武和吳青山用手工製作的,這就注定了產量難以擴大,而彈藥的消耗量又是最大的,所以趙劍寒準備設計一些工裝設備,讓普通工匠也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其中一種工裝是製造彈托的,隻有尺寸和外形完全符合標準的彈托才能放進去,否則就是不合格,另一種是組裝箭形彈的時候使用的,小鐵箭和彈托組合起來,用石蠟封住,如果箭尖正好對準一個事先做好的標記才算合格。

這樣一來工匠們就會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標準,可以不斷改進,直至合格為止。由於工作比較單純,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即使基礎不是太好的人也可以較快上手,時間長了,他們工作效率自然會越來越高。

這天下午,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試射,效果極為理想,趙劍寒宣布新武器的試驗到此結束,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試驗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不管是工匠還是護衛,大家這段時間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現在終於成功了,大夥兒紛紛歡呼起來。

完成了新武器的試驗,趙劍寒和董雲山他們就要回嘉峪關了,楊樹村村口,趙劍寒正在和孫村長、王鐵匠他們依依惜別,董雲山他們這些護衛也要再次離開家鄉,回到軍中效命。

這時,村裏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聚集起來到村口相送,這二十多天裏,趙劍寒已經將“三字經”和軍體拳全部教給這些孩子們,而這些孩子們也對這個和他們年紀差不多的小先生產生了依戀和崇拜之情,他們的家長則對趙劍寒非常感激,孩子們通過學習,似乎比以前懂事了許多。

趙劍寒謝絕了鄉親們送來的各種禮物,和董雲山他們縱馬揚鞭,進入到茫茫的戈壁灘中。秦向武和吳青山則留下來,教授村裏的工匠們製造箭形彈,直到過年才能回到鄭家村。

這段時間,他們不停地和王鐵匠他們相互交流,趙劍寒也傳授了不少機械加工方麵的新知識,他們過的非常充實,學到了很多實用技巧,也習慣了大家相互交流這種工作和學習方式,可以說獲益匪淺,足夠他們回去向師傅交差了。

趙劍寒這次楊樹村之行可謂是滿載而歸,二十五支後裝燧發槍,三千發箭形彈,還有批量製造箭形彈的工裝設備,使得趙劍寒對前景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