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試射(2 / 2)

下午,王老他們繼續製作燧發槍的零件,趙劍寒、秦向武、吳青山和董雲山等人帶著幾隻火繩槍和做好的子彈離開村子,在戈壁灘中找到一個小山包,趙劍寒決定把這裏當作靶場,將山包下的一塊堅硬的大石頭作為射擊目標,用火繩槍來測試這些箭形彈的效果。

董雲山是射擊的好手,第一發試射由他來完成,擊發前的準備工作和火繩槍沒什麼區別,隻是用箭形彈代替了撲通彈丸,但是趙劍寒要求董雲山填裝發射火藥的時候,隻裝平時三分之一的量就可以了。

趙劍寒之前研究過明軍使用的火藥,這些黑火藥已經實現了顆粒化,配方中的硝、硫磺和木炭也基本接近他所知的最佳配比,不需要做什麼改動,就能發揮出黑火藥的最大功效。而箭形彈比鉛彈輕了很多,再加上良好的氣動外形,哪怕隻裝三分之一的火藥,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比原來打得遠。

董雲山按部就班上好彈藥,對準五十米外的大石頭開槍了,“轟”的一聲悶響,槍口冒出了一股白煙,趙劍寒他們趕快跑到石頭跟前,尋找子彈打擊的痕跡。

結果痕跡沒找到,倒是在石頭前發現了裂成兩節的箭形彈,木質彈托的底部一片焦黃,卻沒有破碎,小鐵箭仍舊和彈托連在一起,根本沒有分離,旁邊還有許多石蠟,看來彈托的底部太厚了,和鐵箭的連接太緊。

趙劍寒讓秦向武把這個結論記下來,收回還是完好的小鐵箭,然後找一枚底部薄一些的子彈繼續試射。

前後打了十發子彈,沒有一次試射的結果達到預期,主要是鐵箭不能和彈托順利分離,還有幾發倒是和彈托分開了,但是鐵箭飛得不知所蹤,幾個人都顯得有些垂頭喪氣。

趙劍寒倒是有心理準備,抱著腦袋冥思苦想。首先,木質彈托完全可以抗住黑火藥的灼燒,用木頭製作彈托是可行的,其次,石蠟沒能按預期融化,讓鐵箭和彈托分離,證明火藥的熱量沒有傳到彈托的內部,鐵箭的尾翼沒有發揮作用,才會到處亂飛。

想到這些,趙劍寒讓秦向武和吳青山在彈托的底部邊緣刻上一個較淺的圓形凹槽,再在凹槽上開三個細小的縫隙,以便將火藥燃燒後的高溫氣流引入彈托的內部,融化石蠟,這樣會損失一點推力,不過有了凹槽和縫隙之後,彈托底部受熱會膨脹,閉氣的效果應該更好,完全可以抵消損失的那點推力。

秦向武和吳青山隨身帶著工具,馬上就按趙建寒的要求進行改造,改造了十顆子彈後,再由董雲山進行第二輪試射。這一次試射的效果好了不少,有三枚鐵箭深深地插入到石頭裏麵,其它七枚找不到了,甚至還有一次射擊後發現槍管被劃傷了。

經過這番試驗,天色逐漸暗了下來,趙劍寒讓秦向武他們把數據記錄好,然後打道回府,有了三次成功的經驗,往後的試驗會順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