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鐵匠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辦法一次融化這麼多生鐵,最後隻好用銅做了一個這樣的模具,盡管不夠堅固,應付目前的實驗還是夠了的。
趙劍寒還請木工製作了一個帶手柄的木輪和一個木架,用皮帶帶動模具上下移動,這樣一個簡陋的工具引得那些工匠們不住地“嘖嘖”稱奇。
蜂窩煤的製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趙劍寒帶回來的那兩袋樣品是優質的無煙煤,但是無煙煤粘性小,將它們碾碎之後卻難以成型,好在嘉峪關裏有備用的粘土,加點水混合在一起,終於可以成型了。
旁邊有一個泥瓦匠,想到石灰也有粘性,就用石灰和煤粉混合在一起,沒想到也成功了,燃燒起來效果更好,這讓趙劍寒對這個時代的工匠有了新的認識,他心裏想到:“看來,隻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方向,他們可以創造出很多奇跡的。”
原料準備好了以後,一個學徒搖起木輪,帶動銅製模具升起,另一個學徒將成型的每團放到模具下麵,繼續搖動木輪,模具降下,發出“嘭”的一聲,再搖起木輪,一個標準的蜂窩煤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經過整整一天的努力,終於成功了,匠戶區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
製作了幾十個蜂窩煤帶回家,父母房間裏的壁爐早就修好了,那些泥瓦匠們的手藝的確不錯,壁爐修得非常漂亮,外表貼上了不少裝飾,看起來像個藝術品,散熱用的那一半鐵製爐體外麵加裝了一層木欄杆,可以防止燙傷,即安全又美觀。
點火試驗非常成功,煙霧都順著煙道排出室外,紅紅的爐火傳來陣陣溫暖,房間裏的溫度顯著提高,也聞不到木炭燃燒時那特有的味道了。
溫暖、幹淨、安全,這次實驗到此終於成功了,趙劍寒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要費這麼多力氣,搞發明創造真是不容易啊!
當天晚上,趙振東夫婦成了這項發明最先的受益者。脫掉厚厚的棉襖,徐氏摟著兒子不住地誇獎,直說自己養了一個能幹的兒子,趙振東在一旁也是滿臉笑容,心裏說道:“你兒子的能幹之處可不止這一點啊!希望你到時候有心理準備。”
盡管製造的過程中有一些缺憾,還是證明用煤來采暖是可行的,當天晚上,趙劍寒向父親提出了組建工程隊的設想,由韓文棟牽頭,主要成員是退伍老兵及其家屬,一來可以賺錢,二來可以讓那些退伍軍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其實趙劍寒原先準備用工程公司做名稱,後來想到中國這時候還沒有公司這個說法,隻好改名叫工程隊。
這個想法得到了趙振東的讚賞,趙劍寒還讓父親出點錢把那座產煤的荒山買下來,到時候他們父子以煤礦和技術入股,合理合法地賺取大量的銀兩,用來支持他們即將開始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