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怎樣才是真正的億萬富翁2
財富的大小和責任的大小成正比
人處於社會之中,必然承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於億萬富翁們來說,財富雖然為他們帶來了各種榮耀,但同時,社會也要求他們有一定的責任,財富的大小和責任的大小成正比。
身為億萬富翁的鋼鐵工業巨頭安德魯·卡內基認為:發財致富的目的在於散財。當年他一貧如洗時,一位富翁曾對他以友相待,讓他自由借閱私人藏書。卡內基發跡後,便大筆大筆地捐款,興建世界最大的免費借閱圖書館係統。
朱利葉斯·羅森沃爾德將慘淡經營的西爾斯·羅巴克公司從破產的邊緣挽救過來,現在已將其發展成零售業巨人。如今,他正負責發展和改進鄉村代理人體係及四健會(原美國農業部提出的口號,旨在推進對農村青少年的農牧業、家政等現代科學技術教育)。他的奮鬥目標是實現美國鄉村地區的繁榮和教育現代化。
富翁們把追求到的財富再反饋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共同享有他的財富,這是一種更高的追求。他們在慷慨的同時,也得到了更高的回報,這一回報並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
富翁們大都是樂善好施者,常常熱心於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常常投資或提供讚助資金,如修建育嬰堂、孤兒院、學校、老年福利院、為殘障者辦福利工廠等。在各種捐資助款的慈善活動中、在各種賑災義演的場合裏,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慷慨解囊、一擲千金。
他們把財富捐獻出來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使人們從中看到了他們身上閃耀著美麗的人性光輝。
富翁們的義舉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行為之一,是他們對社會負責的一種表現,當然受到人們的歡迎。精明的理財術與回報社會的行動是他們高尚情操與博大胸懷的寫照,二者又是那麼的統一和幸福。前者不能決定後者,但可以為後者提供財富上的支持;而後者則體現出一種博大的仁愛之心,為前者尋找到一條釋放金錢的途徑。
億萬富翁把追求到的財富,再反饋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共同享有他的財富,這是一種更高的追求。
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在自己的母校設立了100萬美元的獎學金,每年獎勵幾位出勤率高、態度積極、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是他對自己的母校羅斯福中學所做的一份貢獻,同時,更重要的是,這項獎學金寄寓著他鼓勵那些像他那樣的普通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致富的期望。
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到20世紀最初10年的美國,這個冒險的年代,對財富的渴望讓這個時代躁動無序,美國的財富從1870年的300億美元增長到1900年的1 270億美元。引人注目的富豪開始出現,標準石油公司的創立者約翰·戴維·洛克菲勒個人在1892年就擁有了淨資產8億多美元(相當於1990年的120億美元)。當年80%的美國家庭的年收入不到500美元。
經濟起飛、巨額財富集中、貧富差距嚴重、四處可見腐敗行為,該找出一個什麼樣的詞語來描述這個時代?對這一時期的描述多種多樣:純真時代、揮霍年代、改革時代、企業時代、自信時代、美國振興時代,但是沒有誰比馬克·吐溫的概括更為準確。馬克·吐溫譏諷自己所處的時代為外表金光閃爍的“鍍金時代”。這個名詞就成為對這個時代最好的概括。
洛克菲勒總是隨身攜帶著特意兌換的銀幣,和藹地將它們分發給那些可憐的孩子們。而鋼鐵大王卡內基和洛克菲勒之間也掀起了一場關於慈善的競爭。他們樂於以這種形象出現,在這類富翁中,洛克菲勒可謂佼佼者。而卡內基則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慈善家之一。至於摩根,他是三位資本家中最有品位的藝術讚助人,盡管在慈善事業方麵比不上另外兩位的慷慨。
與此同時,鍍金時代的宗教情懷讓人迷惑。而且所有大亨都有慷慨資助藝術家的舉動。他們關注那些貧困的藝術家們的作品。他們全力集中財富,然後將財富用來造福社會。
有錢人認為,人的真正的財富是他在人世間所施行的善良,富有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況,如果你擁有無盡的金錢,那也隻是代表你個人富有的一個方麵而已,如果你十分有錢,但卻因此養成了自私、自責、貪婪、沮喪、尖刻、殘酷、冷漠的不良習性,這就是你的貧窮所在,因為一個人精神上的富有遠遠比金錢更為重要,熱愛生活,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就是使一個人走向成功與富有的光明大道。
對於社會,富翁們慷慨解囊,體現的是一種良心和責任。
1905年《世界主義者》雜誌發表了題為《他將怎麼安排它?》的論文,開場白這樣寫道:
人們對於世界上最大的一筆財產,即約翰·D·洛克菲勒先生的財產今後的安排感到很大興趣。這筆財產在幾年之中將由他的兒子小約翰·戴·洛克菲勒來繼承。不言而喻,這筆錢影響所及的範圍是如此廣泛,以致繼承這樣一筆財產的人完全能夠施展自己的財力去徹底改革這個世界……要不,就用它去幹壞事,使文明推遲1/4個世紀。
此時,在老洛克菲勒晚年最信任的朋友牧師蓋茨先生的勤奮工作和真心的建議下,他已先後分散了上億巨款,分別捐給學校、醫院、研究所等,並建立起龐大的慈善機構,對所建立的慈善機構,老洛克菲勒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但在感情上對這種事業,他還是冷漠的。他更看重賺錢這門藝術,怎樣從別人口袋裏把錢賺到自己手中,是他畢生工作,也是他生活的唯一動力。
這就給小洛克菲勒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同時又牢牢地把握住了這樣一個機會。
小洛克菲勒曾回憶說:“蓋茨是位傑出的思想家和創造家,我是個推銷員——不失時機地向我父親推銷的中間人。”
在老洛克菲勒“心情愉快”的時刻,譬如,飯後或坐汽車出去散心時,小洛克菲勒往往就抓住這些有利時機進言,果然有效,他的一些慈善計劃常常會征得父親同意。
在12年的時間裏,老洛克菲勒投資了447億美元給他的4個大慈善機構:醫學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員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勞拉·斯佩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會。
在投資過程中,他把這些機構交給了小洛克菲勒。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後,蓋茨憑他的牧師的神聖靈感和商業的敏銳性,已預見到了洛克菲勒的慈善事業可能產生的國際影響了。
1914年,蓋茨建議創設中國醫學會,並擬訂計劃在中國北京建立一些現代化的醫學院。
於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誕生了。小洛克菲勒親自到北京參加了落成儀式的典禮,並在講話中稱它是“亞洲第一流的醫學院”。這兩座先進的醫院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一些健康的福音和曙光。
1909年,紐約市長競選活動中一個主要的爭論問題是賣淫問題,結果成立了一個大陪審團調查買賣娼妓的生意。被人們看作“好好先生”的小洛克菲勒,應邀當上了這個大陪審團的陪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