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清廉於世,兩袖清風——廉潔的故事(1 / 3)

第8章 清廉於世,兩袖清風——廉潔的故事

子文逃富

鬥子文是春秋時期楚國有名的令尹(相當於宰相)。

鬥子文位高權重,但是為官清正,從不徇私枉法。鬥子文的堂弟仗著堂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位,行事肆無忌憚。一次,他在街市上與人爭吵,之後被官吏抓入衙門。原因是他不但買東西不給錢,還恃強淩弱,將賣主打翻在地。在衙門裏,其態度仍然囂張蠻橫,告訴負責案件的廷理,說自己是令尹子文的堂弟。廷理聽後,為了巴結鬥子文,便將其釋放。然後去鬥子文家述功,豈料被鬥子文痛斥一番,並命令他重新抓捕自己的堂弟。盡管堂弟的母親一直苦苦哀求,但是鬥子文仍然不為所動,要求廷理依法辦事。

楚成王聽到這件事情之後,連鞋也顧不上穿,光著腳便去了鬥子文家。楚成王見到鬥子文,和顏悅色地說道:“我找了個徇私枉法的人當廷理,惹你生氣了,因此特地向你道歉。”楚成王回到朝廷後,立即下令罷免了那個廷理,並任命鬥子文兼任廷理之職。

鬥子文為了使國家強大,從不計較私利。他曾向楚成王建議:“自古以來,國家產生禍亂,都是君弱臣強的緣故。為了防止這類事情在楚國出現,建議朝廷向百官征收一半田邑收入。”楚成王采納了鬥子文的建議,諭令百官執行,鬥子文躬先示範,穿著布衣上朝。然後他又讓鬥氏族人執行,其他百官也就不敢不服從了。

鬥子文上忠朝廷,下恤百姓,清廉節儉,不敢妄取一絲一毫。雖然身為令尹,但是他家中的積蓄竟然不能夠維持一日的日常生活用度。楚成王聽說鬥子文幾乎是上頓不接下頓,因此每逢朝見時就預備一束幹肉,一筐幹糧送給鬥子文。而這一行為,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國君對待令尹的常例。楚成王每次給鬥子文增加俸祿,鬥子文總是逃避,直到楚成王停止給他增加俸祿,他才返回朝廷任職。有人對此感到奇怪,便問鬥子文:“人活著就是圖個富貴,你卻對它避而遠之,這是為什麼呢?”鬥子文回答說:“從政當官之人,應當以庇護百姓為職責,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使百姓勞苦來增加我自己的財富,那麼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我所做的行為並不是在逃避富貴,而是在逃避死亡。”

楚國在鬥子文的治理下,不僅財力日漸增強,軍事實力也日漸強盛。鬥子文擔任令尹四十年,使楚國得到大治,為後人所推崇。

先生點評:

官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拿他應得的俸祿,誰都不會有意見。鬥子文卻能夠心裏裝著百姓,心甘情願地捐出自己的俸祿,與人民同甘苦,這種精神天下可表。

知識拓展:

令尹

令尹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員。令尹執掌一國之國柄,對內主持國事,對外指揮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一職主要由楚國貴族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但並不多見。

子罕辭寶

樂喜,字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

他十分體恤百姓,輕財重施,為官清廉,不妄取人財,把“不貪”當做寶貝。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美玉,想把他獻給子罕,但子罕拒絕了。獻玉的人說:“這塊玉,我已經讓玉工仔細看過,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物,所以我把它獻給您。”子罕回答說:“我把不貪婪的品格當做寶物,你把美玉當做寶物。如果你把玉給了我,那麼我們兩個人都將喪失各自的寶物,不如我們都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請求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就等於藏著危險,如果您收下我這寶玉,那麼我也可以避免被人謀財害命的危險。”聽此一說,子罕決定暫時替他保管美玉,在玉工雕琢後賣出,然後把賣玉所得之錢全部歸還給了那位獻玉的人。

先生點評:

“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對於來路不正的財物,即使是價值千金,有操守的人也會視之如糞土,正所謂“所逢苟非義,糞土千萬金”。

知識拓展:

玉器是怎麼來的

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玉器,一個個晶瑩剔透,巧奪天工。可是你知道嗎,那些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加上水研磨玉石,慢慢地把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製玉不應該叫雕玉,而應該叫治玉,或者琢玉、碾玉、碾琢玉。

一錢太守劉寵

東漢人劉寵,字祖榮,東萊郡牟平縣人,因為精通經學而被舉薦為孝廉,擔任東平陵縣令。劉寵仁愛寬厚,因此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後來他的母親身染疾病,劉寵棄官回家照顧母親。百姓知道劉寵要離開,紛紛前來相送,因為送行人數眾多,道路被堵塞,車子無法前進,劉寵隻好穿著便服悄悄地離開。

後來,劉寵任會稽太守。山裏的老百姓樸實拘謹,有的竟然到老都沒有進過集市城鎮,而且還時常被官吏欺詐。劉寵擔任郡守之後,廢除了許多煩瑣苛刻的規章製度,並嚴令禁止部屬擾煩百姓。不久之後,郡中風氣得到很大改善。

因為政績卓著,劉寵被征召為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之官)。劉寵離任之時,山陰縣有五六個須發皆白的老翁,每個人手裏都捧著一百錢,以表達對這位父母官的謝意。劉寵安慰他們說:“各位長者何苦要這麼做呢?”

老翁們回答說:“山裏無知識的人,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郡守。別的太守在任時,經常派遣官吏到民間搜求財物,白天黑夜不斷,有時狗通宵狂吠不止,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到任以來,百姓再也看不到官吏來擾亂民間。我們活到這把年紀,難得碰到這樣的太平盛世,現在聽說您要離我們而去,因此鄉民們委托我們前來送別,並送上這些錢,以表示我們的心意。”

劉寵一向清廉自守,本不願收下這些錢,又不忍拂逆鄉民們的一片心意,於是從每人手中拿了一枚錢。

告別老翁,待出了山陰縣界,劉寵把錢投入江裏。後人傳說,這段江水自從劉寵投錢後,變得更加清澈,於是把這一段江取名為“錢清江”,並在岸邊建了一座“一錢亭”,還在紹興修建了“一錢太守劉寵廟”,以此來紀念這位清廉仁厚的太守。

劉寵前後多次擔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等要官,一直清廉樸素,除去日常用度,家裏沒有餘財。

先生點評:

“但得官清吏不橫,便是村中歌舞時”,對於老百姓來說,最好的環境莫過於地方官吏清廉。為官者,隻有大公無私,不為私利私欲所蒙蔽,才能全心全意地為社會服務。不牟取私利,才能讓人們信服,才能公正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

知識拓展:

漢代舉孝廉

舉孝廉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推舉的人,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是不能為官的。

羊續懸魚

羊續,字興祖,是東漢時期太山平陽人。羊續為官清廉節儉,經常身著破舊的衣服,所乘車馬也非常簡陋。羊續出任南陽太守時,當地的權勢富豪人家都崇尚奢侈華麗,羊續對此十分厭惡。

羊續到南陽郡上任不久,屬下一位府丞給他送來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羊續拒收,推讓再三,這位府丞執意要太守收下。當這位府丞走後,羊續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鮮魚成為魚幹。後來,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懸掛的魚幹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掛著,已成了魚幹,請你一起拿回去吧。”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魚取走了。

此事傳開後,南陽郡百姓無不稱讚,敬稱其為“懸魚太守”,也再無人敢給羊續送禮了。明朝於謙有感此事曾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閑閱床頭幾卷書。”

羊續赴任後數年未回家鄉探親,有一次,羊續的妻子和兒子羊秘來郡中官邸探望羊續,卻被拒之門外。原來,羊續雖身為一郡之首,但是家無餘財,數件破舊的布製衣服以及數斛鹽和麥是他的全部財產。羊續對兒子羊秘說:“我自己用的東西隻有這些,用什麼來養活你和你的母親呢?”於是將母子二人送走了。

後來,羊續被征召為太常,但羊續尚未上任就因病去世了,年僅48歲。羊續臨終留下遺言,葬禮不得厚費,也不要接受朝廷的賞賜。依照舊製,二千石級的官員去世,朝廷要贈錢一百萬以操辦喪事,但是府丞遵照羊續的遺囑,一文錢都沒有接受。

先生點評:

古人將名利比喻為韁繩和鎖鏈,它們緊緊地將人縛住,使人活得疲憊不堪。曾經有人以纖夫拉船為題寫了一首詩:“船中人被名利牽,岸上人牽名利船。為名為利終不了,問君辛苦到哪年?”可見世上之人總離不開名利牽絆。羊續臨死都不接受一文錢,是一個清廉且偉大的人。

知識拓展:

南陽

南陽是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城西臥龍崗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前的躬耕地,也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典故的發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