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百善孝為先——孝的故事(1 / 3)

第1章 百善孝為先——孝的故事

子路背米

相傳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中賢弟子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叫子路的人,他以勇猛耿直聞名,其孝行也常為孔子所稱讚。

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一家人時常在外麵采集野菜充饑。子路年邁的父母許久沒有吃過飽飯了,總念叨著能吃上一頓米飯該多好啊!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這可怎麼辦啊?子路突然想起山那邊舅舅家裏比較富足,要是翻過那幾座山到舅舅家借點米,那父母的心願不就可以滿足了嗎?子路打定主意便出發了。

他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到一小袋米,又馬不停蹄地往家趕。夜裏看著滿天的繁星,一個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還真有點害怕,可想到父母還在家裏等著自己,子路又鼓起勇氣,大步流星地朝家趕去。

回到家裏,子路忙著生火、洗鍋、打水,蒸熟了米飯,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連忙捧給父母。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一路的勞頓開心地笑了。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加封他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說:“真希望再像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了。”孔子讚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與子路的想法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

先生點評:

我們能孝敬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減少,如果不及時行孝,會遺憾終生。孝敬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知識拓展:

子路批評孔子

子路性格耿直,對於老師孔子極其尊重,但是他又不像顏回那樣對孔子的話“無所不悅”,總是采取“不違”的態度。每當子路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指出來。《論語·陽貨》記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麵反譏道:“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麼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複興周朝啊。”由於此事於情於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想到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要想得到衛靈公的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於求仕心切,孔子還是決定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麵質問孔子,孔子連忙解釋說:“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麼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耿直坦率的人,隻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從小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不幸的是,黃香九歲便死了母親,又沒有兄弟姐妹,隻有他和父親相依為命。

黃香深知父親辛苦,便加倍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黃香除了幫助父親操持農活、料理家務外,還非常關心父親的起居。

夏天,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兒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床就寢。

冬天,天寒地凍,常常一連下幾天的大雪。由於家裏窮,沒有那麼多取暖的柴火,他就先鑽進被窩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鄉鄰們都稱讚黃香是一個天性善良、孝順的兒子。

有一天,黃香從山上打柴回來,看見路上有一條長蛇快要幹渴而死,就將它帶回家放進屋後的小河溝裏。長蛇見了水後就活了過來,並感激地向黃香點了點頭,便鑽進了河底。

有一年,黃香的父親突然患了一種麵黃肌瘦、四肢無力的怪病,無論是黃香請來遠近聞名的郎中診治,還是黃香自己精心調理,父親的病都不見好轉。黃香為此急得不思茶飯,人也瘦了不少。

一天夜晚,黃香夢見自己曾救過的長蛇對他說:“我是鱔魚,你把我做熟了給你父親吃,他就會好的。”黃香醒來,便來到屋後河溝觀看,果然見溝裏有無數條筆杆般長短,筆杆般粗細的鱔魚,就用魚簍裝了一些回去,做好了給父親吃。說也奇怪,父親帶肉帶骨頭地吃完一盤鱔後,病就完全好了!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特意表揚了他的“至孝”,當時的皇帝也曾嘉獎過他。

先生點評:

對待父母,很多感激的話沒辦法當麵說出口,很多的情感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辦法將對父母的心意說出來,我們也可以學習黃香,用實際行動讓父母感覺到我們的愛。

知識拓展:

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香不僅是一名孝子,還是一名神童。他12歲時,因才學過人,被漢順帝召至宮中為皇帝管理尚書台,即掌管國家圖書和機密檔案。他為官盡職盡責,常常不分晝夜地工作。他還趁此機會,遍閱宮中藏書,深得漢順帝賞識,稱讚他是“日下無雙江夏黃童”。後世遂用“天下無雙”、“無雙士”、“黃童”等語稱讚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傑出人士。

臥冰求鯉

晉朝有一名琅玡人叫王祥,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繼母朱氏不喜歡他,多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讓父親厭惡他。但是王祥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帶、日夜侍候。有一次繼母生病了,想吃活鯉魚,但當時是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河麵被冰封了,根本無法捕魚。

王祥為了能讓病中的繼母吃上活鯉魚,解開自己的衣服臥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捉魚。也許是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這時三尺厚的冰突然自行融化,從冰下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地拿著魚回家了。回家後,父親看見了魚,便問是從哪裏弄來的,王祥就詳細地講述了得到魚的經過。王祥的父母頗為感動,繼母更是羞愧不已,拉著王祥,羞怯地說道:“祥兒,你真是個好孩子,以前為母錯怪你了,以後我再也不會嫌棄你了。”父親也說道:“祥兒為人善良,寬厚待人,真令人欽佩!你親生母親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也許是因為心情好的緣故,繼母朱氏吃完充滿孝心的魚湯很快就痊愈了。從此母子倆的關係變得非常好。為了給父母養老送終,王祥隱居了二十餘年,直到父母都去世、守完孝之後,才應邀出外做官。他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並被封為睢陵侯。後人為了紀念他,還專門編了一首詩:“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先生點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大人有時候也會因為瑣碎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而心情不好甚至遷怒。這種時候,子女應該體諒父母,盡量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緊緊抓著一時的委屈不放。

知識拓展:

九孔藕——專為孝心多出一孔

孝河因王祥“臥冰求鯉”而聞名,位於山東臨沂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孝河所產的白蓮藕尤以肥、細、嫩、脆、甜最為出名。有趣的是,孝河產的藕不但清脆爽口,鮮美異常,而且比別處的藕多出一孔,為九個孔眼,傳說多出來的這一個孔正是王祥的孝心所化。

漢文帝親嚐湯藥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原本不是太子,後來因為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立為皇帝。

漢文帝即位後,用心管理朝政,是一個有抱負也比較寬容的皇帝。在生活上,他很儉樸,對母親極為孝順。有一年,他的生母薄太後病了,臥床不起,他十分體貼地侍奉,從不懈怠。薄太後臥病三年,他每天都去探望,常常衣不解帶地在病床邊照顧。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確認溫度適宜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