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總裁聲音

附 總裁聲音

天變人變模式變

天變,人變,道亦變。如果把企業模式看做“道”的一種,那麼,環境變了,消費者變了,模式也就要發生相應的轉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認為一個成功企業應該注重5種模式轉型。

1采購模式:由一國向全球轉型

每個大企業都是由小企業做起來的,在企業規模很小的時候,視線往往隻能在本國內逡巡。但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一些企業及時轉型,把采購觸角伸到全球,走上了一條“用全球資源做全球市場”的道路,而另一些企業則囿於既往慣性,仍然“眼睛向內”,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蒙牛自創立起,主體設備的采購便是全球性的,但像奶罐等一些附屬設施的采購則選擇了國內招標的模式。今年我們興建全球頂尖的高智能化生產基地時,決定所有設備均向全球招標,結果,從國際上采購回來的新型奶罐,質量更優,而價格卻隻有國內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這就是全球采購的力量。

對於多數工業企業來說,采購成本都是總成本中最大的一塊,因此,打開全球采購這扇窗就等於打開一個魔術般的新世界,風光無限:通常總成本降低幾個百分點,總利潤往往就可以翻一番!

2研發模式:由獨立向聯盟轉型

研發是個“種子問題”。“種子問題”帶有根本性,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缺乏研發力也就等於沒有競爭力。

雖然“官產學研金”相結合的提法由來已久,但我國企業多數在研發上還是遵循著“我的種子由我栽”的自給自足模式。

實際上,如果沒有研發國際化,就很難講徹底的市場國際化。公司建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就是為了在自主創新領域打造“製高點”。

除了企業聯姻,除了產學結合,除了獨家買斷,對於弱勢企業來說,“拿來主義”式的學習也是研發國際化的路徑之一。

3銷售模式:由營銷向“營心”轉型

人們常說:“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做事的公司做不大,做人的公司做不小”。這裏所說的“做人”,應該推而廣之,不僅包括本企業的人,也包括全社會的人。

從全世界的競爭規律看,當兩個企業產品質量相當的時候,人們並不在意眼花繚亂的自我推銷,但在意你的良心、誠心、愛心,隻有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這就是“營心”。

企業做好事的時候,常常有人發問:你們這是“純公益活動”,還是“營銷行為”?我們可以反問他:這兩者能夠涇渭分明嗎?公益行為造福社會,公益行為也提升企業品牌——兩全其美,這難道有什麼不對嗎?好人得好報,這才是全社會的正義邏輯,這也是好人好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4管理模式:由範本向人本轉型

定時定地定範式,早晚考勤,中間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還當緊,管行比管心還重要……曾幾何時,這就是全社會的管理“範本”。

有些工種是離不開這種“範本”的,越是多人協作的工種越需要程式與框框,因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時按地運作,其他各道工序就會窩工失序。但有些工種獨立性很強,越給予彈性越容易出效率,這時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範本向人本轉移。

有一個小例子。前幾年,我們總部曾經規定辦公室不準飲水(發現一次罰一次),而設立了專門的飲水室。這種做法貌似“軍紀嚴明”,其實一點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節,人急匆匆趕來,從溫水瓶裏倒出開水,卻不能馬上喝,需要賠上時間、耐力乃至心靈的不快;即便備上涼開水罷,渴極而飲,一次一大杯,從員工身心健康角度講也並非好事;再則,統一存放的杯子上雖然分別寫著各人的名字,但還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沒被串用有人也會生出這種隱憂……搬到新辦公樓後,我們就把這一條取了。水是生命之源,辦公桌旁放一杯水,隨需隨取,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於提高效率的雙善之舉嗎?

還有,雖然過程管理在許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對於一些創造性工種,我們不管過程,隻管結果,反而更佳。

所以,範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轉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還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於提高人的效率與健康的角度傾斜與靠攏。

5競爭模式:由窄幅向寬幅轉型

由競爭思維到競合思維,有時很易有時又很難。

但從窄幅競爭到寬幅競爭,卻是人人可為,立竿見影。

比如,一個單位的兩個人,如果死掐著爭一崗一位,爭到了便誌得意滿,爭不到便垂頭喪氣,那麼,我們說,這兩個人是窄幅競爭。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目標放高一些,放到十年八年的全社會大坐標中去定位,那麼,現在所爭搶的就未必真的值得爭搶,因為你即使失去“想要的”也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因為有太多的替代方案甚至更優方案恭候著你,這就是寬幅競爭。

現在再回想一下,你上中學的時候,有沒有爭搶過當時看來如果得不到簡直就不得了的目標?比如某年度的三好學生,某年度的班長,某年度田徑比賽的第一名……這些目標就當時當地的窄幅看,天字第一號;但如果放到整個人生大坐標的這個寬幅中去看,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到別的可以影響終身的大目標上。

企業競爭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要是一家牛奶企業隻知道與別的牛奶企業爭奪市場,那它就是窄幅競爭;如果這家牛奶企業既知道與牛奶企業爭奪小份額,又知道與整個飲料行業爭奪大份額,這就是寬幅競爭。事實上,這個“幅”還可以更寬,發達國家的居民喝的奶比吃的肉多,而我國居民吃的肉比喝的奶多,這裏麵的此消彼長是由觀念和習慣左右的——這樣,“競爭幅”就更寬。

所有行業的所有企業,當你不再坐井觀天而奮力跳到井外的時候,都可以找到比“井”更廣的“競爭幅”。

鍋裏挺一挺,碗裏全都有!由窄幅競爭向寬幅競爭的轉型,給行業打開了新的天地,使企業飛翔的領域更高更寬更遠。

擇師論

與螳螂作戰,你的胸懷會越來越小;與蝸牛伴跑,你離冠軍的寶座不是近了而是遠了;與結巴子辯論,你有成為第二個結巴子的危險。我們要建立學習型組織,不管是師於自然、師於生活,還是師於書本、師於人物,擇師是個首要問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正確嗎?正確。要學嗎?不盡然。此三人中有師,彼三人中也有師。師與不師,師此師彼,有個機會成本問題。每一個生命都不可重複,選擇了二流就錯過了一流!師個諸葛亮,學個諸葛亮;師個臭皮匠,學個臭皮匠;師個老巫婆,學個跳大神。師優者優,師庸者庸。

過去講“拿來主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有,後挑選!這是短缺經濟時代的“聖旨”,因為拿得慢了就會兩手空空。現在是過剩經濟時代,主要矛盾不再是“有與無”,而是“優與次優”,擁抱月亮就會錯過太陽,貪戀芝麻就會漏過西瓜。多少人八麵伸餌,要我們吞下(占有),然而一旦吞下,我們還有新選擇的餘地嗎?所以,世易時移,因時順變,“先占有,後挑選”須變作“先挑選,後占有”,是為“新拿來主義”!這是過剩經濟時代的“圭臬”。擇業如此,擇婚如此,擇師如此……但有選擇,莫不如此。

我認為學習有三種境界:知、悟、用。“知”是萃取——有選擇地學習;“悟”是升華——有發現地學習;“用”是結晶——有創造地學習。擇師於書本與人物,解決的往往是“知”的問題;擇師於自然與生活,才能解決“悟”的問題。第二個說萬有引力的,源於“知”(引述);第一個說萬有引力的,源於“悟”(發現)。由能“知”到能“悟”,猶如鯉魚跳龍門;由能“知”能“悟”到能“用”,賽如跳過龍門後,創造一個新生態!

擇師也有境界問題。同樣是師法自然,師虎者獨,師狼者群,師牛者勤,師狐者詐;師山者仁,師水者智,師竹者直,師藤者繞。以螻蟻為師,苟苟於一己之私;以天地為師,皇皇於萬眾之公。老鼠不說摘星星,駱駝不提打地洞,海豚不練登山功,犛牛不修泅水術。擇師是個技術問題,也是個戰略問題,“有其師必有其徒”隻是果,“有其徒必有其師”才是因;“名師出高徒”也隻是果,“高徒擇名師”才是因。

最佳雇主:讓員工“51%給自己幹”

1怎樣才能使員工更快樂?員工給自己幹活最快樂。生產隊的社員、國營工廠裏的工人,往往越幹越不快樂。我們要把給自己幹與給社會幹結合起來。51%給自己幹,其餘的給別人幹、單位幹、國家幹、人民幹。也就是說,要讓“給自己幹”控股。

當然,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為自己幹。

我們有句話:“要想知道,打個顛倒。”我小時候打零活,給人家砌地,不敢和人家一起吃飯。人家說:“你就在這裏吃吧。”於是,受到尊重的那種感覺,仿佛一股暖流通遍全身。之後到了單位,就特別希望領導能夠尊重、關心、重視。現在反過來想想,我們的員工何嚐不是這樣?所以,我的許多理念,全是體會的,不是背會的。

但有些走上管理層的幹部,可能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或者缺乏“打個顛倒”的家教,所作所為,經常使員工不痛快。

2給別人幹,稍有不順,往往牢騷滿腹;給自己幹,即使賠了,也是有悔無怨。

一些人在大集體中幹活的時候,琢磨的是怎麼樣多拿一點,少累一點。當他們為自己幹的時候,就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有的開了一家小店,風裏來雨裏去,吃飯都沒正點,可是,一年到頭,算來算去,最後又把門關了,說“沒賺錢”;有的好點,沒賺錢賺了點貨……雖然如此,還是很快樂;即使不快樂,也是親近者才知道,對外人絕不說不快樂。與在大集體勞動的時候相比,幹活的時間長了,投入也大了,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幹得有價值。由此,我終於體會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在對待個人問題上的差異。最大差異就是:是否讓“為自己幹”控股。以前我們既要擔心能力問題,也要擔心態度問題;實施鄧小平理論後,再也不用擔心“態度問題”了。

有一年我們雇工程隊處理草坪。工程很急,起初幾天按天數算工錢,每天最多處理6000平方米。後來加了點兒鄧小平理論,按平方米算工錢。結果,第二天就突破一萬平方米!人還是那些人,機器還是那些機器,草還是那些草,蒙牛還是那個蒙牛,但就因為製度不一樣、態度不一樣,速度也就不一樣了。

世界上,“虎毒不食子”都不起作用:為了垂簾聽政,可以殺兒;為了奪位,可以弑父。從曆史規律看,在權力和利益麵前,有時連父子關係、兄弟關係都靠不住。所以,我最放心的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幹”。

38年前,蒙牛成立時就是那麼幾條槍,十幾個人。現在,光生產基地就有50多個,各層級負責人上千,員工3萬多人。

高管團隊的直係親屬是不準進企業的。我們在企業裏的“親人”,就是那些與我們的血統沒有一點瓜葛的人。

蒙牛的成長性在世界乳業中是排名第一的,用中央電視台說的話,叫做“一頭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這種成長性,最低限度,得靠五個快樂:億萬消費者快樂,千萬股民快樂,百萬奶農快樂,數十萬銷售隊伍快樂,3萬員工快樂。今後能不能發展,關鍵看能不能讓他們快樂。

從物質上,我們要堅持“共同富裕”;從精神上講,我們要堅持“共同快樂”。

我們的衛生工就非常快樂,特別關心企業的事情,對企業有建議,還不留名。這種員工不僅有歸屬感,而且有成就感。

4企業要真正尊重員工,必須強調“機會均等”。

2003年我們以市場化模式興建住宅小區,當時總部地區有7000多名員工,工會讓每個員工都簽交了書麵意見:要不要房子,要多大的房子,自己貸款自己承擔風險與企業無關。

和諧和諧,“口”中有“禾”(糧食)則“和”,“皆”能暢所欲“言”則“諧”。

通過全員征求意見,有300多人要房子。我們就撬動市場杠杆為這380多人蓋了房子。兩年後,房產大為緊俏。有人問:“其他員工是否滿意?”我說:“滿意,所有人的意見在我們工會檔案室裏放著呢!”

如果說我們企業裏有什麼東西不均等,那就是“官”越大“自由”越小。你得給員工送禮,但員工不能給你送禮。我在原企業的時候,有個主管把20斤牛肉送到我家,結果弄得我差點妻離子散,我對老婆說,你送回去,不送回去我們就離婚——有了這次教訓,這個主管就長了記性,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個員工收了人家一條羊腿,他批評道:“你送回去!我送你兩條羊腿好不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如今,我們高管團隊年年拿自己的錢給員工送禮,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地送。

我個人在董事長、總裁崗位上所獲年薪、紅利、獎金,我算了一下,80%用在了員工和弱勢群體身上。而建立“老牛專項基金”後,它的收益則完全用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5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取決於員工;員工有沒有競爭力,工資水平是核心要素之一。這是“原始的核動力”。如果有誰把“原始的核動力”搞下降了,他的市場地位就會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