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一群城市變成“城市群”(2 / 2)

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首先應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充分依托北京的科技、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優勢,以及天津、河北的高端製造業優勢,開展全方位的產業轉移和對接協作,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工和上下遊聯動發展。例如重點培育和投資新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無線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石化和海洋化工、裝備製造產業鏈,重點發展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及技術服務、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等,引領城市群產業結構升級。

其次,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等方麵的功能,促進產業和城鎮聯動發展,經濟社會生態融合發展。例如在北京周邊即河北、天津的中小城市投資興建一批養老中心和養老小鎮,以優質配套的公共服務和綠色生態的宜居環境,吸引老年人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和田園小鎮來生活,從而緩解北京的人口資源環境交通壓力,做大做強京津冀的教育醫療、旅遊會展、休閑養老以及生活服務業等,極大地帶動新城建設和中小城鎮發展。

積極培育城市的主導、特色產業。因地製宜地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動城市發展的首要條件。離開了產業的支撐,城市將失去發展的基礎。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城市發展積累因果理論認為,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決定城市增長的不再是本地的資源稟賦,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能力。這種能力取決於城市能否形成一種繁榮的主導產業,這一產業將會派生出新的產業,而新的產業又能形成一種繁榮的主導產業及其派生出新的產業。正是這種循環和累積的產業發展過程,推動城市不斷向前發展。

因此,各城市群要結合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合理定位城市功能,著力培育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主導產業的崛起,帶動新產業的發展和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城市發展。例如北京可通過加快轉移、擴散傳統製造業和重化工業,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來實現產業升級;天津要加快由製造經濟向創造經濟、生態友好型經濟的轉型;河北主要發展石化、現代裝備、現代製藥等優勢產業,更好地促進京津冀的區域產業一體化和發展升級。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於城鎮化過程中各種“大城市病”的產生,亟需城市政府不斷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正如芒福德所說:“城市形成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並不僅看有限地域內集中了多少人口,更要看有多少人口在統一的控製下組成了一個高度分化的社區,去追求超乎飲食、生存的更高的目的。”因此,對於城市群而言,所謂“更高的目的”,在於改變以往城市發展中單純注重規模擴張和經濟增長的偏誤,關注對城市而言更重要、更為根本的東西,即打造友好、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大力提升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為居民提供一種“更有意義、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突出市場主導作用。充分發展市場機製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推進各城市群的市場一體化進程,破除限製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製機製障礙,密切跨行政區的空間網絡聯係。例如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信息網絡技術和高鐵軌道交通等現代交通通信條件,把交通一體化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區域內包括鐵路、公路、空港、軌道交通等在內的方便、快捷、高效、安全、大容量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發展半小時、一小時都市圈,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作者:中央黨校社會學室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