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周田圍屋(2 / 2)

見過世麵的村婦心直口快,大聲責兒:“不是人間老大伯,他是天上呂洞賓。”話音剛落,芒杆驟斷,仙人遁身離境。調子石、仙人石便墜落在周田境內。

呂洞賓挑石的初衷是把“調子石”放到梯公河北端,把“仙人石”放到梯公河南端。河水從調子石的大縫隙流入境內,製造一個水鄉澤園,取名為“周田”。然後把象征“天子”的“龍王”從青龍岩請來長住。可惜呂仙的身份、行蹤被村婦識破,瞬間,“周海”便成了“周田” ——意為“四周皆為良田”。這就是周田村名的來曆。周田村南相依為命的姐妹石也就成了客家古村的一張名片。

他們仨走進東江源村,駐足向北仰望東江源椏髻缽山,起伏的地平線在天際間勾畫出一個宛如仰臥山巔的睡美人。互為毗鄰凸顯的兩隻山峰,酷似美女挺拔的一對豐乳。愛美的她還將兩顆重量級的寶石點綴在乳頭上,寶光光彩熠熠,使得本來就十分妖嬈的身軀變得更加楚楚動人。每每旭日蓬勃而出,晨曦初露之時,美女的胴體便洋溢著陣陣誘人的青春氣息。

傳說八仙之人的呂洞賓,一日雲遊椏髻缽山,目睹山中睡美人之後,凝眉深思,似有美中不足之感。他便趁美人還在還在酣睡之時,輕輕摘取乳頭上的兩顆寶石。這時奇跡刹那間發生了:甜美的乳汁源源不斷地從兩個乳頭湧出,然後彙入一股清泉,從高山流下。這就是東江的源頭活水。

他們仨遊覽了“石人舞獅”、“神魚澡盆”、 “官財石”、“調子石”、“仙人床”、“飛來石”、“一線天”、“饞猴爬樹”、客家大院、三雕、仙師神廟、功德碑林等。

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周菘宗祠。周菘宗祠為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念王周菘(字萬椿,清進士,1725-1801)所建。圍屋占地四畝,三進大廳,七列廂房,七廳十四井,大小房間七十餘間。

周菘宗祠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大廳門楣上的磚雕石刻,玲瓏剔透。飛禽走獸,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活靈活現,樓台亭閣,別致逼真,雕梁畫棟的大廳吊頂更顯金碧輝煌。凡此種種,均充分顯示出客家方形圍屋的風采、神韻。

周菘宗祠建成迄今達兩百餘年。上世紀曾進行過兩次大修。首次是公元一九六八年,時有木工大師王宏明集結一批能工巧匠對中廳的橫梁、立柱進行更換。二十世紀末,大廳的夭麵千瘡百孔,上廳後牆悉數倒塌。一九九八年春,王雁勳、王林泉、王友敬等人奔走呼號,雲遊集資。當年十二月,幾位村民組織精心施工,遂使罕見的客家古建又恢複了她領銜“十八隻大屋”的主導地位。

當地還曾留有古驛道,曾有詩雲:“石砌客家古驛道,茶呷一口忙進飯,亭中憩後奔東西,書不盡書閩粵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