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日本推理小說的派別

日本推理小說在設置謎團、製造懸念、渲染氣氛、解謎破案等方麵,不僅善於緊扣辦案元素,施展邏輯推理,而且善於經營情節,追求情緒感染,注意把知性解謎與感性煽動結合起來。從小說的內容來看,日本推理小說主要分為五大派別,分別是:本格派、懸疑派、社會派、冷硬派和法庭派。

一、本格派

本格派又可稱為古典派或傳統派,以推理解謎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說的主流。所謂“本格”是從日本引進的名詞,代表的是“正統”的意思。有人將本格定義為兼具幻想性的謎(主要是與犯罪有關)與高度邏輯性的小說。

本格派可滿足以解謎為樂趣的讀者,通常盡可能地讓讀者和偵探擁有同樣線索,站在同一平麵。本格派中部分作者,會在書中設計“向讀者挑戰”的宣言,也就是告訴讀者“到這裏你已擁有足以解開謎題的線索”,挑戰讀者是否能與偵探一樣解開謎題。因此,注重公平與理性邏輯,是本格派推理小說的特征。在“本格派”基礎上,衍生出新的派別,即“變格派”。變格派推理作家在注意推理的同時,還注重恐怖氣氛的描繪,形成了陰森詭秘的藝術流派。

二、懸疑派

懸疑派和本格派有類似的地方,以詭譎氣氛營造與異常心理為主軸,謎團通常極具驚奇性或為異想天開的構想,著重於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相對於本格派重視“謎的破解”,懸疑派則更重視“謎的設計”,也就是說,懸疑派之所以對讀者隱藏解謎線索,其原因就在於基本創作精神的不同。

三、社會派

社會派在某種程度是上為了反對本格派“流於紙上謎題遊戲”而生,強調推理小說不應隻是推理,更應當反映並描寫現實社會。因此,社會派推理小說較注意社會寫實。

社會派的創作精神在於“社會批判,描寫人性”。但光是這樣,就會與推理小說無法聯係,所以社會派推理小說,還必須加入“謎”的特質,即使其創作精神與此無涉。也就是說,社會派推理小說利用了“謎”的特質,進行“社會批判,描寫人性”。“社會批判,描寫人性”是目的,而“謎”則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四、冷硬派

冷硬派的創作精神不在“謎”本身,而在於“犯罪事件與社會的關係”。這個派別的小說,國內引進得最少,也是被一般讀者誤解最深的派別。在此派中,故事的主角不論偵探或犯罪者,都必然是處於社會的暗角,以致他們必須憑借拳腳與毅力才能生存下去。作家透過主角冰冷的眼睛來觀察社會,借此寫實地突顯這個社會不合理、血腥殘暴、光怪陸離的一麵。也因此,性與暴力在此派小說中占有極大的比重,理性與解謎反而不是重點;更甚者,此派會極端排斥超乎想象的謎團,而這也是其與本格派背離最大的地方。

五、法庭派

法庭派專指小說中大部分場景皆在法庭,從此特質我們也可窺知它的創作精神。在法庭推理中,最扣人心弦的是針鋒相對的法庭辯論,而法庭推理的基本精神則是“對立式辯證的解謎過程”。

在推理小說中,有時會有兩名偵探各以不同的觀點來進行偵查,這雖然是一種“對立式的解謎過程”,然而法庭推理則將此特質進一步擴大,加入了“辯證”,使讀者處於檢察官與律師兩種全然相對的立場之間,經由一層又一層的調查、判斷、辯論以後,才獲得真相。

日本推理小說的表現手法

除了按內容所分的派別之外,日本推理小說還有其基本的表現手法,也就是推理的基本模式和題材。綜觀現有的日本推理故事,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密室之謎、不在場證明、敘述性詭計、童謠殺人、暴風雪山莊等推理模式。

一、密室殺人

所謂密室殺人,是“不可能犯罪”的一種,也是所有推理小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通常是在表象和邏輯上都不可能發生的犯罪行為,凶手通過一係列手段,使被害人被殺的證據全部指向被害人所處的封閉空間內,沒有第二者,而又非被害人自殺的殺人方法。本書中《夢殿殺人事件》就是一篇密室殺人題材的作品。

從密室製造方法來看,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

首先,對密室房門鑰匙的處理。通常的情況是,隻有一把鑰匙能打開“密室”,但這把鑰匙要麼被放在密室中,要麼就是看起來罪犯沒有機會拿到。針對這種情況又能夠衍生出新的情節,比如,將鑰匙掉包,作案之後再把鑰匙調回來;在門鎖上下工夫,把鑰匙放在密室之中,想辦法讓門在裏麵上鎖;在外麵用鑰匙把門鎖好之後,再想辦法把鑰匙放回密室;利用空間幾何取下表麵上被套在鐵環上的鑰匙等。

其次,利用人的心理作用營造出一種密室效果。通常這種密室並不是真正的密室,隻是利用人的恐懼心理,再加上凶手的大膽和手腳利落,進而完成作案。比如,在眾人闖入密室亂作一團時,把鑰匙扔在現場;或是在作案之後仍潛伏在密室,直到許多人進入現場之後,趁亂悄悄出去等。

二、不在場證明

不在場證明,指實施犯罪時,有人證明嫌疑人不在案發現場。但是,證人極有可能是出於某種原因為掩蓋事實真相而作偽證,因此很多推理小說家針對證人與凶手是同謀這一環節進行巧妙構思,成功吸引讀者注意力。

而且,證人也很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產生錯覺。比如,證人也很看到的鍾表上的時間可能被動過手腳,凶手將犯罪時間提前或者推遲,或是證人自己記錯了時間地點,這樣都能為凶手提供不在場證明。

簡單說來,不在場證明應該叫做“不在案發現場型”。罪犯稱自己當時不在現場,但實際上,這純粹是謊言。因此,在這種場合下,作者設置精彩的情節內容和推理思路推翻罪犯的狡辯。

三、敘述性詭計

所謂敘述性詭計,是作者利用文章結構或文字技巧,刻意對讀者隱瞞某些事實或對讀者進行誤導,直到最後才揭露出真相,讓讀者體驗難以形容的驚愕感。而那些被隱瞞的真相並不一定是凶手的名字和行凶的動機,也有可能是凶手的真正性別或者被害者的真正職業等,比較常見的故事是以殺人事件為主題。

敘述性詭計,概括而言,可以說是玩弄文字以欺騙讀者。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人稱、視角和時態、地點的任意轉換,以達到模糊效果。換言之,敘述性詭計是作者利用讀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使讀者“相信”某件事情或某種狀況,最後設置使讀者大吃一驚的結果。例如:寫一個夢境中的故事,卻不交代這是書中某個人物做的夢,讓讀者錯誤地認為這個夢中的故事是小說主人公確實經曆過的,從而達到夢境與現實的混淆。

此外,在敘述性詭計中作者有可能在一部小說中第一、第三人稱隨意轉換,並在轉換中偷換概念,造成讀者對事件認識的混淆。或者作者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毫無關聯的若幹事件,扯在一起混寫成一件事,而又不加說明,造成人的理解誤區;還有的作者不交代敘述對象,例如寫一個女人的事,卻隻說她是某某“人”,而不說明其性別,利用人們習慣說“人”就是指男人,使讀者誤認為寫作的對象是男人。

四、童謠殺人案

童謠殺人案是“比擬殺人”的一種特例,即按照某個童謠、詩歌或歌曲裏每一個句子的意思,相應地找到符合句子意思的對應者,一個一個按句子順序進行殺害。它是以童謠作為比擬對象的比擬殺人作案模式,這種故事因廣泛被采用而單獨列出。這類作品因具有奇特浪漫的幻想性和不可思議的特點,而深受讀者歡迎。

五、暴風雪山莊

暴風雪山莊就像是一個密閉空間,由於人為或自然作用等原因使人們與外界隔離,發生凶案後現代刑偵技術無法介入,像偏僻的山莊或者孤島都算是暴風雪山莊。在這類故事中,凶手的意外情況可能是:凶手與暴風雪山莊分隔兩地,模仿殺人,甚至偵探自己就是凶手。另一方麵,在暴風雪山莊,警察不能立即介入,而凶手自己也逃不出去,當警察前來搜索時,凶手也成為嫌疑人之一。

由於作者的刻意模仿或者不得已而為之,暴風雪山莊還常常與殺人童謠連在一起,使得案情更加離奇複雜。

推理小說家們就是通過這樣一些基本題材,用妙筆輾轉於種種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破解各種撲朔迷離的假象,把看似異想天開的詭計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在故事的峰回路轉中觸摸案情的謎底,引人入勝。

日本推理文學年譜(1862~2005)

年份 事件

1862 被稱為日本推理小說鼻祖的黑岩淚香出生

1872 推理小說家、評劇家岡本綺堂出生

1882 黑岩淚香任職《同盟改進新聞》主筆

1886 黑岩淚香轉任《繪入新聞》主筆

1888 黑岩淚香翻譯外國作品《法庭美人》,開啟了日本推理小說的先河

1889 黑岩淚香發表原創作品《淒慘》

日本變格派推理大師夢野久作出生

1890 日本變格派推理小說的核心作家之一小酒井不木出生

1892 黑岩淚香創立朝報社發行《萬朝報》,主要刊登國內外的推理作品

1893 以詭計、解謎類推理小說著稱的推理小說家甲賀三郎出生

1894 “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本格派推理小說代表人物江戶川亂步出生

1901 變格派推理小說創始人小栗蟲太郎出生

1902 與江戶川亂步齊名的推理小說家橫溝正史出生

1906 以解謎類推理小說著稱的阪口安吾出生

1907 推理作家島田一男出生,他曾擔任兩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1909 推理小說家,社會派推理小說開創人鬆本清張出生

1914 江戶川亂步與同學合力創立社團雜誌《白虹》

1915 江戶川亂步發表《火槍》

1917 小酒井不木到美國留學,為日後的推理小說創作奠定基礎

岡本綺堂出道,發表推理小說《阿文的鬼魂》,一舉成名

1918 推理小說家,社會派代表人物有馬賴義出生

1919 推理小說家,本格派大師鯰川哲也出生

被列為社會派棟梁的水上勉出生

1920 黑岩淚香逝世

小酒井不木從美國回到日本,開始推理小說創作

推理小說家,日本推理界五虎將之一的高木彬光出生

1921 小酒井不木在《東京日日新聞》專欄討論偵探小說

1922 江戶川亂步發表《一張車票》,成為推理小說的新起點

推理小說家中井英夫出生

以翻譯推理小說為重心的雜誌《新趣味》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