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27日,柯林斯已推進到古當斯,而在柯林斯右翼的第8軍,也在特羅伊·米德爾頓的指揮下,攻克了格朗維爾和阿弗朗什。德軍的防禦全線崩潰,美軍突破德軍的防線,向前推進了15至20公裏。布萊德雷的部隊也已經切人敵陣,很快就將取得完全突破性的勝利。
維爾河以西的德軍在撤退途中,忙不擇路,把公路擠得水泄不通。由於沒有組織好防空,當盟軍的飛機前來轟炸時,德軍部隊傷亡慘重,扔下一大片屍體。
此刻,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在法國的戰爭進入關鍵時刻,是把巴頓的部隊緊急調到歐洲大陸擴大戰果的時候了。想到勝利的前景,艾森豪威爾不禁露出了微笑。於是,他在一方麵命令布萊德雷發動戰爭的同時,另一方麵,繼續加大對蒙哥馬利施加壓力。7月28日,艾森豪威爾致電蒙哥馬利:“時間對我從來沒有這樣重要。我們不應等待天氣或諸事齊備……我強烈地感覺到,現在用3個師進攻比5天後用6個師進攻更為有利。”他催促蒙哥馬利一個小時也不要浪費。蒙哥馬利也開始有了迫切感,命令丹普西部隊要不顧一切,“不怕傷亡,加緊活動”。“必須隨時隨地盡可能騷擾、攻擊、襲擊敵人。”
7月30日,美軍的裝甲部隊向前挺進了35英裏,到達半島底部的阿弗朗什。
7月31日,美軍第1集團軍前進至塞納河地區。至此,美軍已經向南推進了60公裏。
至此,“眼鏡蛇”出擊圓滿結束。作為一次十分成功的突進、突擊和突破,“眼鏡蛇”行動成為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美軍的作戰將被作為“聖洛突破”的典範載入史冊。從此,局勢的天平開始向美軍大幅度傾斜了。
重拳出擊
“眼鏡蛇”行動的勝利結束,意味著盟軍按照計劃已經初步完成了“霸王”計劃的第一階段,即“海王星”行動。“海王星”行動是發動攻擊和占領一個最初的灘頭堡,包括在卡昂地區開辟飛機場和占領瑟堡;下一步,就是“霸王”行動本身了,也就是擴大第一階段占領的地區,包括布列塔尼半島、盧瓦河以南的所有港口以及盧瓦河和塞納河之間的地區,盟軍將對頑抗的德軍發動大舉進攻。
為了推動戰局發展,乘勝擴大戰果,艾森豪威爾決定在8月1日組建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考特內·霍奇斯將軍接任美國第1集團軍司令,而布萊德雷將升任由第1、第3兩個集團軍組成的第12集團軍群司令。直到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在歐洲大陸設立前進指揮所為止,布萊德雷將繼續接受蒙哥馬利的作戰命令,但實際上是在艾森豪威爾的直接指揮下戰鬥。
與希特勒的v-1飛彈一樣,巴頓也可以算得上是艾森豪威爾的秘密武器。
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一個月以來,這位英勇善戰、作風頑強粗魯的“血膽將軍”,卻在遠離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中部地區焦急地等待著。
為什麼在“霸王”行動初期不啟用這員猛將,艾森豪威爾在戰略上有著獨特的考慮。
一方麵,巴頓將軍在德軍中享有相當的聲譽,德國人把他看作盟軍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將領。正是利用這一點,艾森豪威爾虛構了一個威脅加萊海峽的美國第1集團軍。按照安排,巴頓大搖大擺地在倫敦劇院看了幾次戲,光顧了幾家酒吧,其照片和行蹤也頻頻在報紙上曝光,以使希特勒對巴頓將指揮第1集團軍從加萊發動進攻深信不疑。
於是,當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指揮大軍向諾曼底挺進時,巴頓指揮的部隊卻在肯特集結,形成一支假的進攻部隊,並連續發出大量指揮部隊的電訊,讓德軍感到盟軍的司令部設在肯特。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當天,英國皇家空軍投放了大量錫箔片,形成一道金屬絲幹擾帶,造成有一支艦隊向東行使的假象。就這樣,由於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深受欺騙,在盟軍發起諾曼底戰役後數個星期,希特勒還以為諾曼底隻是盟軍的一個佯攻方向,不敢把加萊的部隊調往諾曼底。
另一方麵,艾森豪威爾把巴頓視為其“秘密武器”,準備在關鍵的時候派上用場。1944年春,在諾曼底戰役開始之前,艾森豪威爾便推薦巴頓出任了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當時,巴頓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盡管艾森豪威爾覺得公布對他的新任命將會引起“不僅是美國、而且還有英國的新聞界的批評”,但艾森豪威爾還是力排眾議,將巴頓扶上了第3集團軍司令的寶座。
就這樣,巴頓在執行對德軍的欺騙計劃期間,一邊密切注意著“霸王”戰役的發展,一邊加強對第3集團軍的戰備訓練。這支部隊,除了少數軍官是老兵外,大多數人是未參加過戰鬥、剛入伍不久的新兵。他們不僅缺乏軍事知識、打仗經驗,而且害怕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