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對社會交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交往,而社交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現是說話藝術的巧拙。語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的心靈。
所謂口才,就是一個人語言表達的才能,即善於用語言準確、貼切、生動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能力。隨著社會交往的逐漸頻繁,人們越來越重視“口才”的功能了。有的人講話中不乏真知灼見,給人以深邃、精辟、理智、風趣之感,這樣的人在其追求成功的路上定會比那些口才不好者少些阻礙。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十分崇尚口才,天下學者俊士更是趨之若鶩。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頗懂得口才的珍貴。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自己寄居的人家丟失了衣服,主人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說:“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並無怒色,卻答非所問地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張儀聽說舌頭還在,舒了一口氣說“夠了”,因為他懂得舌頭在,就有飛黃騰達的希望。後來,他真的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我們說到舌頭的功能,便使人想起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一則故事。伊索年輕時在一個貴族家裏當奴仆,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讓伊索備辦最好的酒席來待客,伊索專門收集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聞之,個個發出讚賞的笑聲。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怒。伊索卻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人口中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講得主人說不出話來。中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話,可見口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六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描述道,“戰國爭雄,辯論雲湧,縱橫參謀,長短形勢”,可謂盛況空前,有無數雄辯家的著名例子。比如《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號召說:“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爆發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由此可見“,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對鼓動人心,對治國安邦的重要。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演說、雄辯就相當盛行。在羅馬,演說簡直是一種享受,那時,演說家比文學家占有更光輝的地位,論辯術成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可以不去聽音樂,卻願意把時間花在聽演講、聽辯論上。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辯與社交的關係都有不少精辟、深刻的見解。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湧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十大演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