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與五大洲的朋友做生意5-2(1 / 3)

第七篇 與五大洲的朋友做生意5-2

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走出去”戰略

“走出去”是以中國的公司為主導,服務於中國公司戰略的一種跨國整合模式。當前,無論從開拓市場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經濟資源,爭取技術來源,還是突破貿易保護壁壘,培育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重要標誌。

“走出去”的戰略意義在於: 

第一,在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國家必須考慮,通過具有宏觀影響力和國家長遠發展戰略意義的對外投資,提高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在國際資源分配中爭取一個更加有利的形勢並改善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關係。 

第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70%的情況下,國家必須考慮通過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和擴大對外投資兩個輪子,主動地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在保持製造業優勢的同時,向產業鏈高增值環節邁進,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

第三,無論從中國為全球製造產品,還是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需要,都必須考慮如何通過對外投資主動地從全球獲取資金、技術、市場、戰略資源。 

第四,在外資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分享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必須考慮新的發展空間。在外資企業走進來的同時,中國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各自發揮優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將是一種必然的現實。 

第五,在跨國公司利用自己實力,重組中國優勢的同時,中國有實力的企業也應利用跨國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以自己的比較優勢重組他國產業和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以獲得市場份額和技術開發能力。在這過程中,壯大自己,培育與經濟大國相匹配的跨國公司。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初期主要集中在進出口貿易、簡單加工和餐飲等行業,近年來已拓展到設計研發、生產製造、資源開發、航運物流和農業合作等眾多領域。目前,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2003~2008年間,跨國並購金額超過500億美元,約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40%。“走出去”已成為國內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更是背負著保護各自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任,麵對國外大型企業的激烈競爭,盡管跨出國門的步伐必須謹慎,國際化仍然成為必然選擇。然而“走出去”並非單純地複製分支機構那麼簡單,而對企業的整體運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情結由來已久,而海外並購作為企業國際化快速、有效的途徑,自然被諸多國內企業爭相采用。縱觀國內企業的海外並購曆程,盡管在廣度上參與其中的企業越來越多,在規模上大手筆也是屢見不鮮,然而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在海外並購上,國內企業仍然在交著昂貴的學費。

一直以來,海爾都被視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企業,然而在GE、惠而浦這些頂尖高手的包抄堵截下,海爾在美國市場鮮有作為,在並購上也是屢屢失意,並購美泰克卻被惠而浦半路劫殺,並購韓國大宇電子又遭遇有湯姆遜撐腰的印度家電巨頭Videocon。

相比之下,聯想可謂一鳴驚人,為了國際化可謂不惜血本,出手就是IBM的PC部門這樣的大手筆,盡管經曆波折後勉強並購成功,卻在經營上困難重重,三年過後,PC業老三的位置已是風雨飄搖。

在國內呼風喚雨的中移動,卻遭遇了海外並購的曲折坎坷,在接連並購努力泡湯後,隻好拿Millicom旗下的Paktel試手,最終收購價還不到3億美元。TCL在海外並購中曾經風光無限,接連與國際巨頭湯姆遜、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結果前者持續虧損,後者在合資僅一年後就以失敗告終。此外,華為競購英國馬可尼、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均由於競爭對手的抬價或百般阻撓而最終放棄。

這一樁樁看似輝煌實則蘊藏巨大風險的海外並購案,折射出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走出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整體結構、管理、企業戰略等多方麵進行深入變革。

.“走出去”需要新型政企關係。“走出去”涉及的政企關係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如何將企業盈利的微觀目標與國家宏觀目標協同起來。二是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手段,鼓勵和支持企業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 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出去“對政企關係要求更高,僅僅做到 “政企分開”還不足以適應全球競爭的需要。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以及與企業的聯合和協調行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如何支持企業,就要處理好政府用什麼手段支持,在哪些領域支持,什麼時候支持和支持什麼等問題。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明確哪些必須“分開”,哪些必須“不分”,建立新的政企關係和新的管理機製。

要創造公平的國內競爭環境和企業並購條件,使優秀企業能夠迅速成長起來;對有可能“走出去”的企業,要加快現代企業製度的改造,使之盡快培育起競爭能力,能夠勇敢地“走出去”;對“走出去”的企業,要創造寬鬆的條件,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使之盡快積聚國際競爭的經驗和實力。要用當年“引進來”的決心、魄力和寬容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才能迅速培育出我國自己的跨國企業,才能使大批的企業能夠“走出去”。

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是“引進來”,那麼,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從單向的“引進來”到雙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這樣的戰略轉變,必然要伴隨著相應的政策和體製調整。在國內體製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調整無疑有相當的難度。而且涉及這樣多的領域和範圍,進行係統的製度和政策設計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但從“走出去”的目標和全球化的慣例,把握“走出去”的政策取向以及管理思路和機製卻是可能的。從多雙邊談判中的重點是國內市場開放和吸引外資,轉向繼續堅持吸引外國投資的同時,大力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普遍經驗。

合法的壟斷權,無形的貿易障礙——知識產權

當今世界層出不窮的科技產品瓜分著市場和金錢,也影響著國家的支配力,技術和商業秘密的競爭勢必是激烈無情的。隨著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專利戰和商業秘密戰加劇。中國企業也已經成為美國專利、商業秘密法律訴訟打擊的重點對象。針對此次金融危機,美國再次啟動了“專利屠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