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同場合不同話,恰到好處受歡迎(1)(1 / 3)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也是鑒識別人的重要依據。人的思想及情感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一個人的品格是粗魯還是優雅,會在粗魯或優雅的措辭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生活中,多數人談吐漫無邊際,說話不得體,不管別人願不願意聽,常常是言多必失。試看那些善於言談的人,他們往往把生活弄得隨時隨地都很快樂。他們在業餘的時間裏,可以和他們的朋友或他們的家人快快活活地過一個晚上,使大家得到更多的樂趣。這些人在需要說幾句話的場合,往往能說得十分得體,恰到好處。因此,善於運用口才的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都有很大的成功。

不同的人愛聽不同的談話內容,這是容易理解的。但困難的是你怎麼知道他愛聽什麼、不愛聽什麼呢?這就要既要學會“看”人說話,也要分清說話場合。

當眾講話必須注意言語行為的特定場合。不同的交際場合,有不同的言語表達,不可將言語表達的基本原則變成僵死的程式。說話要注意場合。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不會說話”人的一種拙劣表現。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生活講話,在不同場合,麵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從不同的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講話效果。

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裏根總統的演說被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隻見裏根總統麵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裏根高超的說話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脫了主人的窘迫,又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某些場合的變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應對不好,會使自己陷於某種困境。這就要求說話者必須善於變換切入角度,靈活地應對和駕馭各種局麵和場合。

求人辦事話術

有的人把“不求人”標榜為自己清高,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他的狹隘和局限;有的人把“求人”看成是一件很低賤的行為,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他對人際關係認識的膚淺和偏頗。從終極意義上來講“求人不如求己”,可是在具體的事情上,事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因為個人的能力、資源、視野都是有限的,你必須通過請求別人的幫助、引薦、指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但是除了自己的父母和至愛親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必須幫助你,因此,求人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求別人辦事時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才能攻克對方的心理防線,消除對方由於對你的誠意表示懷疑而產生的戒備。否則,這道防線將像一堵牆,使你的話說不到他的心裏去,甚至產生反感。

那麼,如何才能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呢?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利用同步心理

什麼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調、同節奏,也就是“追隨潮流主義”,即是那種想過大多數人向往的生活、不願落於潮流之後的心理。正是由於這種心理的存在,那種不顧自身財力、精力而豁出去做的念頭,就很容易乘虛而入,支配人們的行為,導致人們盲目作出與他人相同的舉動。

通常人們在受到這類刺激後就很容易變得沒主見,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銷員或店員經常會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銷話語,促使人們毫不猶豫地接受。

2. 利用逆反心理

當別人告訴你“不準看”時,你就偏偏要看,這就是一種“逆反心理”。這種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強烈,它所產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於利用這種心理傾向,就可以將頑固的反對者軟化,使其固執的態度做180°的大轉變。

如果在說服對方的時候,劈頭就說“你這樣做不對”,對方一定會反感地說:“不,我絕對沒有錯。”但如果采取讓步的姿態說“也許我也有錯”時,對方的“逆反心理”也許就會產生作用,他會說:“不,沒那回事,其實我也有錯。”如果說“你確實是不對的”這樣的話,通常會使對方產生一種潛在的反感心理,而當對方有了這種心理時,就隻能放棄求他的念頭了。

富蘭克林曾在自傳中提到有關利用“逆反心理”的論述,也就是“在求助於別人時,首先必須非常穩重地敘述自己的意見,然後附帶地說:‘這隻是我的觀念,也許是有錯的。’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視你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甚至當你表現出猶豫不決時,他還會反過來懷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