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溝通技巧就可以說服別人,生意上的商談也有可能達到極佳的溝通效果。而所謂溝通,正是一種使別人信服的藝術。
其實,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之上的,當雙方的交談都感覺良好時,都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一些動作加以渲染。比如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它通常比言辭更能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意向!
幽默戲劇大師薩米?莫爾修說:“身體是靈魂的手套,肢體語言是心靈的話語。若是我們的感覺夠敏銳開放,眼睛夠銳利,能捕捉身體語言表達的信息,那麼,言談和交往就容易得多了。認識肢體語言,等於為彼此開了一條直接溝通、暢通無阻的大道。”
舌頭比身軀容易被控製,我們的身體語言表達得比言辭還要清楚明確。身體的反應通常是直接而不打折扣的,言辭就可以被婉轉地修飾處理。身體動作一不小心,就可造成衝突傷害,言談間不用手勢輔助的人,會是多麼呆板僵硬!基本上若要表達一種信息,沒有手或臂的參與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讀懂對方的肢體語言,並作出準確回應,也能得到有效溝通。還有,真正懂得用心聆聽、用眼觀察的人,才能真正掌握溝通技巧的真諦。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會有這樣的體會,在與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一起交談時,總是會感到別扭,煩悶。而處在社交中的我們,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首要的就是要和對方有共同語言,你要善於找到與對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和對方發生共鳴。這樣,交談才能夠愉快進行,對方也才樂於與你交談。
那麼,如何才能與對方達成一種共鳴呢?關鍵是要和對方“同步”,選擇一種兩者都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話題選擇得好,可使人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如果話題選擇不當,便會導致四目相對,局促無言的尷尬局麵。
不久前,有一位業務員去一家公司銷售電腦的時候,偶然看到這位公司老總的書架上擺放著幾本關於金融投資方麵的書。剛好這名業務員對於金融投資比較感興趣,所以,就和這位老總聊起了投資的話題。結果兩個人聊得熱火朝天,從股票聊到外彙,從保險聊到期貨,聊人民幣的增值,聊最佳的投資模式,結果,聊得都忘記了時間。
直到中午的時候,這位老總才突然想起來,問這名業務員:“你銷售的那個產品怎麼樣?”這名業務員立即抓住機會給他做了介紹,老總聽完之後就說:“好的,沒問題,咱們就簽合吧!”
他們從相識、交談到最終的熟悉,就在於彼此間找到了“金融投資”這個雙方的共同點。
你看,和對方找到共同話題達到“共鳴”,讓你也輕鬆,他也高興,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可見,尋找共同話題對於社交的雙方是多麼重要。當你初次與他人交談時,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便是盡快熟悉對方,消除陌生。你可以設法在短時間裏,通過敏銳的觀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發型,他的服飾,他的領帶,他的煙盒、打火機,他隨身帶的提包,他說話時的聲調及他的眼神等等,都可以給你提供了解他的線索。
如果他是公司的領導,了解他便會有更多的依據:牆上掛的畫,櫥子裏放的擺設,辦公桌上的照片,書櫥裏的書等等,這一切都會自然地向你袒露關於主人的情趣、愛好和修養等等。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將要同一個陌生者見麵,則在見麵之前通過別人打聽一下這位陌生者的情況,這對於將要開始交談的彼此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要想和對方有“共鳴”,關鍵是找話題。有人說:“交談中要學會沒話找話的本領。”所謂“找話”就是“找話題”。寫文章,有了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交談,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自如。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因此,要想使交談有味道,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就要有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要能夠引起雙方的“共鳴”。隻有雙方有了"共鳴",才能夠溝通得深入、愉快。其實隻要雙方留意,就不難發現彼此對某一問題有相同的觀點,在某一方麵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有某一類大家都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