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金煥民

豬肉終於出事了。

盡管並不了解具體情況,但我始終相信,豬肉出問題隻是早晚的事。因為我多少了解一些飼料業,知道豬本來應該是如何飼養的。飼料、飼養方式有問題,肉必然有問題。推而廣之,對於中國的食品企業,不在於有沒有問題,而在於問題什麼時候暴露出來。

任何行業都有“潛規則”,屠宰業也不例外。

一般豬的瘦肉率隻有30%~40%,但作為“潛規則”,行業控製標準卻是70%。據說添加瘦肉精不僅豬的賣相好,而且可以多得幾十元利潤,因此豬農鋌而走險。

這純粹是強盜邏輯。

麵對肉企,無論是豬商或者是豬農,都是弱勢群體,不是肉企逼得厲害,豬農管什麼賣相?豬就是豬,再怎麼也擺弄不出個西施來。況且豬農添加瘦肉精所多得的幾十元,細算起來並不經濟。

消費者喜歡吃瘦肉,瘦肉價格自然高,瘦肉率越高,肉企獲利自然就越多。這就是豬的瘦肉率不正常提升的真正原因。

不是中國豬農太聰明,而是圍繞豬農所形成的“產業鏈”太健全。沒有瘦肉精豬農無處買,沒有更高的瘦肉率要求,豬農不會用。

同樣是涉農企業,肉企就表現得比乳企“識大體”得多。乳企相互傾軋,肉企卻集體失聲——當然,這並不包括趁火打劫的挖牆腳現象。

許多事情都很詭異。

在食品安全成為全中國人民心病的時候,安全食品就具有了最大化的營銷價值。抓好這個問題不僅意味著企業長治久安,同時意味著更高的收益。屠宰業的龍頭企業,不應該不懂得這個道理。

離了豬肉,我的日子是沒有辦法過的,因為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替代品。負責家庭采購的老婆問我:雙彙出問題了,該買誰的?我的答案是繼續買雙彙。理由有二:其一是,雙彙都不可信了,還能信誰?難道其他企業會比雙彙更為可信?其二是,雙彙有能力控製產品質量,相信雙彙在質量問題上應該不會再馬虎輕率,因為它肯定不想步三鹿後塵。

通過瘦肉精事件,雖然無法讓我們悟出什麼新的道理,卻可以引導我們進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首先,不僅僅是在中國,甚至在全球範圍內,質量問題並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大企業高管們的心。所以,大企業總是出“小問題”。

一個小小的刹車片,讓豐田聲名狼藉;發端於華爾街的全球金融風暴則源於“小小的”次貸或者“個別人”的鋌而走險(這屬於服務質量問題);各類召回事件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出現。

跨國公司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並非因為它們不道歉,而是讓國人認識到了,原來它們也不過如此。中國企業一身毛病,它們又好到哪裏?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幾乎是“零距離”。

其次,企業有多大控製能力就去做多大的事情,一味地貪多求大帶來的不僅有財富,同時也有災難。大企業沒有什麼可驕傲的,因為企業大了意味著出大問題的可能性也同時增加。

我認為基業長青隻是一種追求,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需要考究的問題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企業再大也大不過顧客,但是,幾乎所有大企業,都不可幸免地試圖左右顧客。

到今天,我們是否驀然發現,能夠學習跨國公司的東西越來越少?把它們的核心技術和龐大資本拿掉,它們什麼也不是。新興市場的崛起,也說明跨國公司的全球影響力在下降。對企業來說大和強都是外在的,活力和創新力才是興旺的根本。

再次,即使是一塊豬肉,也應該有明確的目標顧客,企業隻能有效地服務於目標顧客。對目標顧客而言,價格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們辛苦工作努力創收的唯一目的就是為服務自己的企業輸送財富。所以,有的人為了一套服裝省吃儉用,有的人為了一輛心儀的座駕玩命掙錢,有的人為了一套住房不惜為奴。

對中國人來說,雖然並不十分富裕,但為食品安全,應該會毫不吝嗇。

所以,總有比瘦肉精、三聚氰胺更好的辦法。

民以食為天。對中國食品企業來說,這個“天”意味著天大的商機和天大的學問。

(編輯:王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