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引擎時代

封麵故事

作者:魏一平

奇瑞捷豹路虎汽車在江蘇常熟的生產車間

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歐洲,本刊記者當麵聆聽他在德國和意大利的三場公開演講,印象最深的是,開篇都強調了一點:“中國經濟仍處於合理區間內,年初所定的增長7.5%左右的目標能夠完成。”每每講到這裏,他都要離開講稿,特意向台下聽眾解釋一句:“所謂7.5%左右,關鍵在‘左右’二字,隻要就業能夠保證,物價能夠穩定,經濟增速可以高一點,也可以低一點。”

合理區間論,是本屆政府創新宏觀調控的突出體現。去年訪歐之時,國內經濟第三季度的數據剛剛出來,GDP增速7.3%,創下6年來的新低,各項工業指標大幅放緩,房地產市場全麵滑坡,國際上一片唱衰。世界經濟也不景氣,主要經濟體複蘇乏力,就連號稱“歐洲最健康經濟體”的德國,當時也出現了進出口大幅下滑。李克強訪歐,闡釋“左右”二字的意義,既為表明中國信心,也為全球經濟打氣。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交出了他的2014年中國經濟答卷——GDP增長7.4%,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CPI上漲2%。

7.4%,比去年初的目標7.5%略低0.1%,屬於偏左。但人大代表及社會各界已無任何驚詫與不解,大眾對總理所說的“合理區間”已有基本的理解。更難能可貴的是,GDP增速下滑,新增就業人口卻不降反增,比去年多出12萬人。《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寧吉喆在向本刊記者分析這一現象時強調:這是改革的紅利。

2014年3月1日,新一輪改革措施,以“先照後證”和“注冊資本認繳製”為先導在全國開始實施,它極大地釋放了大眾的創業潛力。整個2014年,新增市場主體(包括新注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多達1293萬戶。他們是保障新增就業崗位的主力軍,也是保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定心丸。宏觀經濟大勢嚴峻,下行壓力貫穿全年,但民間創業潮卻風起雲湧,市場活力因此釋放。如此一冷一熱,構為2014年中國經濟的特殊景觀。

中國經濟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對其階段性特征的表述,最為一致的用詞是“新常態”:從速度上,要適應從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變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從內涵上,要從粗放式發展轉向集約式發展,從國際分工的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如此轉折,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引擎都遇到了大挑戰——社會投資積極性不高,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外需不足直接影響進出口貿易。中國經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頭,當務之急是要尋找新引擎。

早在今年1月,李克強總理出席冬季達沃斯論壇時就給出了答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論述成績與困難,更為關鍵的是經濟發展的道路選擇。2015,李克強總理為中國經濟尋找到的道路,即為“雙引擎”。

創業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演講時特意提到中國東部的一個村子,隻有700戶人家,卻開了2800多家注冊商店,說的就是他去年11月去考察過的義烏青岩劉村。根據阿裏研究員發布的研究報告,截至2014年底,像這樣的“淘寶村”在全國已經有211個,他們在淘寶上開了7萬多家活躍店鋪。

“85 後”胡岸(左)和劉憶雲在廣州開了一家麵條工廠,他們期望做出最好吃的麵條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