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耗時耗力的工序,李顯自然是知道出在那些用來浸泡的水的問題上,若是讓李顯知道能夠在水裏放上些簡單的化學原料以加快這些原材料的腐蝕的話,那造紙的這一套工序自然就能夠很順利的完成。但是,李顯不懂,他明知道這腐蝕太慢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加入適量的添加劑,可是李顯確是毫無辦法,隻能等著他純天然的慢慢的去腐化發酵。。
當然,這等工序,若是在上了規模的基礎上,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倒也算是可行,可是如今,所有事情都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這般一做起來,耗時耗力不說,最主要的是這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所以,在挖了一個大大的坑洞,按著李顯的要求而去完成之後,在這研發院裏,又有一個年青的小後生,大膽的提出,是否可以用其它的能夠快速腐爛的原材料來代替現在這一類很難天然腐爛而發酵的東西。
這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提議,更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提議,而研發院裏這些當初李顯所挑選出來的人,全都是一些很有著主見,很有著自我思維和思想的人。
也是因為他們都是一群很有自我思維,很有創造性的人,所以李顯當初才會選擇他們加入這個特別部門。
他們按著李顯的提議,想到了很多,比如用動物的皮毛,鳥類的羽毛等等,可是,這些東西,在放水裏後,不出三五日,就泡得全部腐爛而變臭。
有血肉之物這一條道變成了不可取。
後來又有院士說用青竹,他的依據是,現在大多數的文字載體之物都是竹簡,竹簡易取材,易刻,又不像木頭那般硬當,應該很容易就腐爛。這一個提議,得到了整具研發院上至院首下至院士們的全票通過。
而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用竹子來做原材料這一個提議,在造紙發明,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當青翠鮮嫩的綠竹被一根根剔去了別枝而被剖開成一條條細細的竹絲,而為了加快腐蝕效果,這院士又提出用石碾子把這細竹片碾成細粉之後,用舂器把這細粉舂成麵糊狀,在扔進清水裏浸泡發酵。
當完成這一道工序時,標誌這一裏程碑一般的建設性提議,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可以說,用嫩竹來造紙,比之用樹皮,破布之類的造紙,簡單而方便了無數倍也不止。
接下來的事情,則成為一種簡單的過程,出紙,曬紙,成型。
當一張白中帶黃,輕薄柔軟足足有八尺見方的大紙被十幾個院士興高采烈的抬著送入李顯的禦書房內時,那一份激動,可想而知。
看著這一張大紙,李顯激動的那是淚流滿麵啊,想想以前,像這種又硬又黃還帶著點黑漬一看就知道是劣質紙,李顯那都是不屑一顧的,甚至是連上廁所那都是不瞅上他一眼,怕這玩意兒傷了菊花啊。
可是如今,窮地是看著這般爛地一張紙兒,那都跟見了百八十年也沒吃著的注水豬肉一樣,珍惜啊,寶貴啊!!!!
~~~~~~~~~~~~~~~~~~~~~~~~~~~~
這個八點正更新,第二更。。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