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寬的意識裏,或者說在整個這個時代的所有諸侯國裏的將軍們眼裏,李顯這種無法統一號令,無法進行統一攻擊與撤退次序的軍隊配置法,那都是一種自找死路的行為。
“大王,如此配軍,步騎不相配,弓矛不相濟,此乃軍之大忌呀。”此時,便是連一直靜立於一旁的蕭謹亦是出言相勸道。
實在是李顯這般安排,意識太有些超前了。
多種兵協作配合,這是一種完全全新的作戰理念。
每個兵種都有他的長處和他的短處,以多種兵種相互配合默契,則完全可以很好的去避免這一種兵種之間所特有的短處。
比如說,在一個平緩帶點小坡的陣地戰上,有兩支軍隊,不管是在人數,裝備,士氣上都是一樣,現在兩軍對陣,一方以步兵和弓兵為主,首先當然是以步兵為主,以步卒壓上,然後以弓箭手墊後,這是一種常規的打法,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正統的打法。
可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是步卒配弓手,而你這邊呢,在同樣的人數下,你確分配出一到二千的輕騎。
不說別的,就光說這二千輕騎,你不把他放入主陣,而是用這兩千輕騎去壓敵後陣或者是側翼。那麼,敵軍主帥見得這兩千輕騎壓後,為了防止這兩千騎兵,在一會雙方戰況膠著之後而發起突起,敵方主帥至少要分配到二千步卒和一千弓箭手來抵抗這一支二千人的輕騎兵。
如此一來,同樣的人數之下,你以二千人頂對方三千人,而你這邊是八千打七千。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這絕對是有騎兵的一方勝利的。
這就是多種兵協作配合的戰鬥理念,隻是很顯然,在對於蕭謹,對於梁寬他們來說,李顯這種超越時代太多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理念,還是太超前太想當然了些。
隻是,李顯畢竟也是位上過戰場,而且還是位打過勝大勝戰的人物,更何況的是,李顯還是這個帝國的王。
所以,對於李顯的安排,雖然在心裏是萬萬的不同意,但是在口頭上,在見得李顯那種強硬的態度之後,他們自然隻能選擇聽令行事。
“所有參與報名者,取十六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青壯,然後以百人為一陣,由梁將軍派騎卒親往壓陣,以此大營為起點,繞王城一周半奔跑,前二萬名者,明日繼續來此大營,餘者全部返還各所部。”
這算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體力測試了,要知道大秦國王城,也就是這鹹陽城,東西足有三千米之巨,繞這鹹陽城跑上一周半,差不多也就是個萬米馬拉鬆長跑了。
若是有人在完全輕身的情況下,能堅持跑完這個萬米馬拉鬆,在體能上,那自然是算合格的一位士卒了。
相必如此一來,那對於以後李顯的一些更加嚴厲的訓練,那自然是能接受得了的。
~~~~~~~~~~~~~~~~~~~
唉!!!好鬱悶,這感冒來得真不是時候啊,本來昨天據說俺們這書還是有個精品推薦的來著,可是今天等我人精神了,竟然已經是過期沒有掉了。。。蒼天啊!!大地啊!!!這人生實在是太杯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