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叔”寫家史,不蒸饅頭爭口氣
世相
作者:劉暢
“拚爹”時代,一無所有的農民工老姚,衝擊流俗,打破束縛,憑借辛勤的勞動和堅定的信念,為一家人在大都市爭得立足之地,為孩子們爭取受教育的機會和更寬廣的未來。通過寫家史的方式,他記錄下自己奮鬥的曆程和孩子們成長的經曆。他堅持了自己,也鼓舞了很多普通人。
熙熙攘攘的菜市場裏,堆得小山高的金薑銀蒜後頭,半塊兒白瓷磚墊在一疊整整齊齊的稿紙下麵,一個中年男人頭也不抬,一筆一劃寫得專注—這個男人就是老姚。
老姚全名姚啟中,隻有小學4年級的文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工。平日,他靠在北京廣安天陶菜市場賣生薑大蒜,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供兩兒一女在北京上學。
3年時間裏,通過讀書、看報、查字典、背文章這些方式自學,原本大字不識幾個的老姚,一邊賣菜一邊寫出了長達20萬字夾敘夾議、生動感人的家史,加上修改、謄寫的部分,稿紙摞起來有30公分厚。
2012年9月,“賣菜叔”寫家史的事兒,被全國數十家媒體紮堆兒報道。40歲的老姚一下子火了。人們在納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工有什麼家史可寫?一個曾經大字不識的菜販子,又哪來的勇氣舞文弄墨?
2012年9月7日,本刊記者來到天陶菜市場尋訪老姚。
知窮而後勇,
走出貧困陰霾
“假如你有太陽的能量,那麼你就散發太陽的光芒吧;假如我隻有一抹陽光的溫度,那麼也沒關係,我也要盡可能地照耀到力所能及的角落。”
當這樣一段勵誌美文從老姚口中流淌而出時,你怎麼也不能把它與眼前這個麵孔黝黑、衣褲破舊、雙手粗糙的農民工形象聯係在一起。可是,沒有經曆過貧窮生活磨礪的人,或許根本不能像老姚一樣,深切體會到這段美文的涵義。老姚覺得,他就是那抹卑微渺小但卻努力散發著熱度的陽光。作為父親的兒子,他所得到的,隻是一張“貧窮”的標簽;作為兒子的父親,他卻要竭力給予孩子一片灑滿陽光的未來。
1972年,老姚出生在安徽阜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爺爺奶奶在1960年就餓死了。爸爸是個背駝如山的半智障人,沒有能力養家糊口、支撐門庭;老姚的大哥,也是個半智障孩子。母親雖然心智健全,也無力改變家庭的慘況,在愁苦和歎息中度過了短暫的一生。老姚尚在童年,她就含怨故去。
跟著窮爹傻哥過活的老姚,沒吃過飽飯,沒穿過暖衣,更不知道什麼叫家庭的溫暖。他的家庭令他背負的,除了貧窮就是屈辱。因為窮困,老姚和父兄經常要忍受村人的打罵奚落。“這一家人完了,將來除了要飯還能咋辦?”村人的預言經常回蕩在老姚的腦海裏。
老姚在家史中寫道:“我姚啟中小時候也有自己的夢想,啥時候能買台洋戲機(收音機)我就知足了;啥時候能娶上個會縫縫補補,能做熟飯,下雨知道往家裏跑,更能看住每年秋收辛苦換來的香油(的媳婦),我就知足了。”
心懷夢想卻一無所有的老姚,沒有怨恨爹娘,反而勉勵自己:“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子。”身心健全的他必須改變祖輩和父輩在貧窮中坐以待斃的生命模式。1991年春天,輟學在家、不到20歲的老姚借了50塊錢,到山東威海打工。
在建築工地,隻要能掙錢,老姚不怕危險和辛苦,什麼活兒都搶著幹。即便意外墜樓,他也隻是在地上躺了幾分鍾就爬起來接著幹,一天工錢也不想損失。活兒幹得那麼辛苦,老姚卻連一個饅頭也舍不得買,隻撿別人的剩飯剩菜吃。
在這樣的堅持下,打工頭三年,老姚就打破了村人的預言,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給家裏蓋起兩間簡易平房,並且娶上了一個如他所願的媳婦。一向被人白眼相待、拳腳相加的老姚,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向來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兒花的他一反往常,特意從積蓄中拿出30元錢給全村人放了場電影—憋屈地活了20多年,老姚要嚐一嚐揚眉吐氣的滋味兒。
回憶起這段往事,老姚在家史中寫下:“我姚啟中感謝傷害俺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俺的心誌;感謝那些說俺老少沒出息的人,他們讓我覺得‘人無誌氣不成材,鳥無翅膀不能飛’。”
那時的他雖然還掙紮在溫飽線上,卻漸漸擁有了被實力證明過的自信。他要帶著他的姚家走得更遠,走到更大的世界裏去。
身為人父,
替兒爭取未來
1994年、1996年,老姚的兩個兒子相繼在安徽老家出生。孩子接踵而來給姚家增添了生氣,也使老姚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不隻背負著自己的命運,更肩負著孩子的未來。從小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暖、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老姚,特別希望孩子能成長在完整的家庭,能走進正規的學校。1997年秋天,已經隻身在北京打工近一年的老姚,將全家接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