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不能幹新聞
專 欄
作者:李昌文
讓事實迎合新聞,而不是用新聞報道挖掘事實,是一種偽新聞觀,是造假新聞的思維。
就像浮躁不能做學問一樣,浮躁也不能做新聞。雖然新聞可以風風火火地幹,但最終要有理性的思考,內心浮躁的人不能幹新聞,起碼幹不好新聞。新聞報道是一種行為活動,在這種行為實施中,新聞人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遇到一些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他會自覺不自覺地想到它是否具備足夠的新聞價值,用什麼樣的方式采訪報道,甚至他會預期報道後的社會效果。這個過程就屬於新聞人思考的一個過程。
前段時間北京大媽被老外撞倒的炒作,有些權威媒體很不嚴肅,新聞被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厲害,我感覺有三種新聞意識必須警惕,那就是新聞追風、新聞起哄和偽新聞意識。一起社會事件被媒體炒作,就好比是一座煤礦剛被發現,就遇到了瘋狂的濫采亂挖。媒體賺足了眼球,記者也談資甚豐、風采無限,然而事件中的主角受到了巨大傷害。像這樣的事件不少,對媒體的責任進行研究和反思的也不少,但為什麼一旦有什麼“新鮮事”發生,我們的媒體又都拋開責任,一窩蜂地跑過去扔“炸彈”呢?
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媒體該如何服務社會,是提供更多的曝料,還是做些有意義的思考?
前些年楊麗娟追星事件,其實就有記者懷疑楊麗娟有精神方麵疾病,但都沒有給予治療上的幫助。相反,卻有媒體資助她去香港追星,一副生怕她沒有錢不把追星的事繼續做下去的樣子。這從某種角度來看,很像民間說的“起哄”“架秧子”,大街上一位狂人說了一句狂話,大家追著人家瘋狂地做下去,他們來看熱鬧。這是一種社會的病態。從媒體上看,就是媒體的病態。正是有些媒體有了這種病,才失去了責任心。
現在還有一種現象,就是遇見賺眼球的事件,為了多發報道,記者就不顧事實,或人為地分割事實,搞一些所謂的“策劃”。這也是一種做假新聞的思維方式。“紙餡包子”事件,更是把這種思維發揮到了直接造假上。在新聞實踐中,還有許多不符合新聞規律的現象,比如,隻看現象,不求真相;隻重視事件的一麵,不看全貌;揪住一點,任意拔高或貶低。這些都是讓事實迎合新聞,而不是用新聞報道挖掘事實,是一種偽新聞觀,是造假新聞的思維。
以上種種新聞思維方式,都是新聞從業者浮躁的表現。從記者心態上看,“新聞浮躁”表現為輕浮,急躁,不沉穩,不冷靜,不踏實,沒有大局意識,急功近利,責任淡漠;從記者的行為上看,“新聞浮躁”表現為衝動、盲目,匆忙應付,不調查研究,不深入采訪,人雲亦雲,或宣泄、獵奇,尋求刺激、出位;從新聞報道的實際效果上看,“新聞浮躁”影響下的報道浮在表麵,空泛乏味,沒有新意,或片麵追求轟動效應,報道偏激、失實,甚至出現導向性錯誤。
幹一行,不一定就非得愛這行,但既然身在其位,就要有這一行的職業精神。放棄對職業道德的尊重,缺乏職業精神,不隻是記者行業的問題,甚至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通病:某些商人以害命的方式去謀財;某些大學校長身上毫無教育家的氣質和育人者的儒雅,而是充滿官僚的傲慢和商人的市儈;專家丟掉了知識分子的尊嚴,熱衷於像演員那樣以出位的言論贏得掌聲……在一個經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產生浮躁心理是難免的,但是,“新聞浮躁”與媒體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相背離,比一般的社會浮躁危害更大。
去除“新聞浮躁”的關鍵是理性思考,找準新聞工作者的定位,而不能因為個人情緒、個人利益迷失新聞責任和理想,找不準方向。要改變急躁不安、匆忙應付的工作心態,改變居高臨下、自命不凡、指手畫腳的工作狀態,真正沉下心來,體驗和感受普通群眾的生活經曆和思想情感。否則,我們做出的新聞報道,隻會讓大眾視野越來越狹窄,心態越來越浮躁。
浮躁心態難以涵養新聞人正麵積極的情操,在做新聞的過程中,除了要有嚴謹的態度和作風外,還要有堅實的人文知識結構支撐,隻有這樣才能在事實表述、修飾表意上精益求精,準確地向受眾傳遞所報道新聞的主題思想。人文素養是新聞人能力結構中的一個“軟件”,也是現代人修養心靈的需要。人文素養的培育,也是一個永恒的過程,對於我們幹新聞的來說如此,對於我們這個社會也是如此。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