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習,無進步
刊首快語
作者:徐迅雷
新聞工作者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離不開不斷的學習。不學習,無進步——這是一個常識。學識來自於學習。我常說:知識知識,有知才有識;學識學識,有學才有識。當然,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央視從今年暑假開始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我很關注。在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我深感自己“沒文化”:那麼多的字詞,都是模模糊糊有點印象,寫不出來!寫出來也是錯的。我很佩服那些參加漢字聽寫比賽的初中生,他們學習、記住並寫對了那麼多熟悉或不熟悉、生僻或不生僻的詞語。後來,我受此啟發,在給媒體同仁的講座中,會提問一個問題:
在我們的漢字中,一橫是什麼字?一豎是什麼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漢字中的一橫當然是“一”字,盡人皆知;一豎是“丨”字,讀音是“gǔn”,意為“上下貫通”,卻幾乎盡人皆不知。漢字裏最簡單的兩個字,我們大部分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們隻是“半截子文化人”。
今年5月5日某報的“全民閱讀”版,刊出一組《陪伴我們成長的青年》的文字,其中第一則寫道:
上世紀初秋瑾
1919年,一群群女學生,手執小旗衝上街頭,像勇敢的海燕奮身投入愛國救亡的大風暴。秋瑾便是這人潮中的一個。
以木蘭自喻的秋瑾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後參加過光複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活動,不幸的是,在疾風驟雨的亂世中,年僅32歲的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文章作者以舉手之勞,讓秋瑾死而複活,完成了“穿越”。1907年,因徐錫麟起義失敗,秋瑾被捕,就義於紹興軒亭口。秋瑾與12年後的五四運動有何幹係?
去年10月5日,福建某報報道台灣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訪問大陸,在福建省東山島宗祠題詞,報道中竟然將他的題詞寫成“德厚遠追”。現場照片很清晰,人家明明是從右至左寫下“追遠厚德”4個字,其意是“慎終追遠,厚德載物”。
著名報學家、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戈公振先生在《中國報學史》中說:“報館譬之人體,人材則靈魂也。故報紙之良不良,可自其人材多寡而知之。”《中國報學史》1927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80多年過去了,此話依然發人深思。
媒體人沒文化,學界業界都有責任。在大學裏讀新聞學專業,光聽一點虛頭八腦的理論,不做係統的寫作練習,新聞學這個最應該“學以致用”的專業,被弄成了“不動腦、不動筆、不動腿”的“三不動”課程;至於畢業後做了記者,“不學習”就更為普遍了。我曾在講課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家杭州的企業報招聘采編人員,應聘者都是大學新聞或中文專業科班出身的,筆試考題中有一道問的是:“範長江是誰?”有個“神答案”竟然是“範跑跑”。早年某報招聘也曾用此作考題,有答案曰:“範長江是小品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