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搪塞的借口(1 / 2)

這發絲在雷霜看來,雖然有趣充滿靈性,可再怎麼厲害也隻是幾根類似於銀針的細絲,真的就可以隻憑這幾根發絲醫治領導人嗎。

雷霜倒不是懷疑林飛,而且她從不懷疑。隻是她不是行醫的,自然不會知道這發晶的作用。

林飛自然理解雷霜的疑惑,畢竟他不能用專業的眼光對待任何人,他耐心地解釋道,“之前,你知道為什麼老人家被斷為‘活死人症’嗎?”

雷霜對這一個反問並不陌生,因為之前那麼多人都為這個領導人看過病,幾乎每一個醫者都做了同樣的動作,說了同樣的話,那就是邊搖頭,邊表示摸不到患者的脈象,這讓她對這些印象尤為深刻。

所以當一位聲望頗高、學識頗豐的醫者告訴他們老人家患有“活死人症”的時候,雷霜倒是一點也不驚訝,因為就脈象而言,老人家的現狀的確可以用活死人來形容。

見雷霜點頭,林飛便繼續說道,“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很多高明的醫者直接通過觀察就可以判斷病人的病患,就像神醫華佗當年隻需看一眼就可以知道對方病入骨髓。而目前大多數的醫生都是直接通過與病人相互溝通交流,從而進一步了解和分析出病情。隨後,醫生為了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斷,就要進行最後一步——切診。西醫就不用說了,無非就是做一些檢查和掃描,從而根據圖像和數據確定患情,而中醫卻是利用把脈和聽象,根據病人的脈搏做出最後的診斷。”

關於這望聞問切的描述,雷霜其實並不陌生,但凡有點學識的人都能從字麵上理解這四個字,就算是根據常識,也應該了解看病的基本步驟絕不會離開這些。

可是一個醫者想要真正做到掌握這四個步驟,卻絕對不是幾句話、幾次經曆這麼簡單。

這不僅需要醫者熟讀大量的醫學資料,還需要醫者有足夠的經驗和判斷,這些卻是日積月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

可見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醫者,需要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刻苦和努力。

甚至是神醫華陀,都不可能一步登上大雅之堂,而是在逐步積累的過程中越發靈活,以至於達到普通醫者都望塵莫及的地步。

“就目前情況,四診中已經完成了三診,就差‘切’這一診。若是普通的病情,這一診甚至都可以忽略,可偏偏老人家患上的是‘活死人症’,這切診卻變得尤為重要。一切脈象都是心力,脈絡和氣血的綜合反映,身體或氣律發生病變,與身體的五髒六腑的病理改變有關,所以切脈可以直接了解它們的情況,以便醫者對病人做更深一步地了解,從而找出患病的根源,繼而對症下藥。”

解釋了這麼多,林飛無非就是想向雷霜表述這切診的重要性,以及這個環節不可忽略的起因和影響,從而為之後的描述做鋪墊。

“可是,我聽人說,有的時候脈象也會不準的啊,難道就非要從這一步入手嗎?”

雷霜早前對切診做了不少谘詢,了解到這個切診固然重要,但是也存在不準確的風險,加上領導人患的又是奇症,就更不能掉以輕心。

對於雷霜的疑慮,林飛有點驚訝,他以為雷霜隻是知道老人家的病情,卻沒有想到雷霜還對切診做過了解。

但林飛知道,雷霜知道的也不過是個大概,或者是某些醫者的隻言片語,並不專業和連貫。

“你說的確實沒錯,就算是再厲害的中醫,也不敢隻憑切診就判斷患者的病情,還需根據真實的情況了解病情。然而,這種做法隻針對於絕大多數的疑難雜症,對於‘活死人症’來說,切診就像打開病人身體的鑰匙,既然病人的身體被疾病封鎖了且不留一點信息,那麼隻有用鑰匙打開病人的身體才能將疾病暴露於無常。”林飛點頭肯定著雷霜的疑問,接著說道。

雷霜似懂非懂,像是有所覺悟。若真如林飛形容的那樣,活死人就是將病人所有的病患信息全部封鎖,那麼解決的辦法自然就隻能是打開這扇門,從而看清楚病患內部的世界。

見雷霜並沒有要繼續問下去的意向,林飛繼續補充,“既然要進行這最關鍵的切診,我就要摸到對方的脈象,而實際情況對你我而言卻再明了不過,老人家最主要的病症就是脈象,至於我找到的發晶,其主要作用就是幫我借一步了解老人的脈搏,從而就診。”

這也正是發晶的神奇之處,就像當年華佗利用它診治那位沒有脈象的將軍一般,這幾根發晶就是打開老人身體的鑰匙。

雷霜記得林飛的描述,自然不用再過問這發晶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