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兩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比較(1 / 3)

中美兩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比較

本刊特稿

作者:李偉 張勝偉 徐珊

【摘要】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紛紛出台一係列救市政策,以期減輕金融危機的危害,防止經濟衰退。中國和美國分別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翹楚,其經濟政策將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運用IS-LM-BP模型,對中美兩國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貨幣政策進行比較研究,具體分析了兩國貨幣政策的實施以及政策實施的效果,並指出在開放經濟的情況下,中美兩國貨幣政策協調的必要性。

【關鍵詞】金融危機貨幣政策 IS-LM-BP模型

早在2007年9月份,美國金融危機的端倪便已出現,至2008年3月份貝爾斯登被低價收購,持續的次貸危機逐漸加劇,緊接著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被收購。隨著一批批金融機構倒閉或者破產,股市的暴跌,人們對金融市場恐慌的加劇,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嘯在美國全麵爆發了。美國的這場金融危機很快便蔓延到了全球,並通過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立即因對美國出口下降等因素,連續八年高增長率的經濟趨於下滑,公眾普遍預期國民收入增長率不會超過8%。受到對美貿易的影響,出口部門大批工人失業,進而波及其他產業部門,股價也是急跌,大量經濟指標不斷惡化,原本過熱的中國經濟籠罩在金融危機的迷霧中。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中美兩國政府迅速出台一係列經濟政策。本文將比較分析中美在金融危機中所積極采取的貨幣政策,並闡述從中得到的一些啟示,期望對有效應對未來的金融危機有所幫助。

一、為應對金融危機中美貨幣政策實施的經濟環境比較

中美兩國同屬開放型的經濟大國,但在金融危機中兩國所處的經濟環境具有很大差異,具體表現在:(1)兩國金融市場運行狀態的不同。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國際上許多大的金融機構破產或者倒閉。但幸運的是,中國金融市場並沒有完全放開,並且與國際金融市場不存在密切聯係,我國的金融機構受到危機影響不大(幾乎沒有一家金融機構倒閉),國內金融市場依然能夠穩健運行;(2)兩國金融體係結構的不同。中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結構,在金融體係中商業銀行扮演重要角色。而美國的金融結構是市場主導型,金融資產的市值占總金融資產的比重很高,依靠金融市場投資和籌資的渠道十分暢通,市場對利率的變動很敏感;(3)兩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情況不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有好幾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前,經濟持續過熱,通貨膨脹水平較高,再加上房地產市場的推波助瀾,產生較大的資產泡沫。美國自2001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低速增長,實際增長率基本在3%左右,其國內經濟形勢並不好,較高的通脹率與失業率並存。兩者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其經濟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基於IS-LM-BP模型對中美貨幣政策的比較分析

(一)中美貨幣政策工具選擇的比較

1.中國政府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為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政府迅速反應,相繼推出巨額的投資計劃,將貨幣政策改為適度寬鬆,主要是貨幣當局降低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央行票據,以增加市場中的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在2008年9月15日、10月8日、11月26日和12月22日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在2009年存款準備金率沒變,但是輔之以公開市場操作業務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政策等)的使用。中央銀行在2008年三次下調央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五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表1和表2分別顯示了08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利率調整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