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知難而進(2 / 2)

“那我在這兒就先謝謝了!”徐誠忻心中的石頭放下一半,說道:“當初建鐵衛營是本著寧缺勿濫的精兵之路,但兵雖精沒有數量也是不行的。要打大仗還是靠人多,十萬大軍,如果都是精兵足可橫掃天下。現在鐵衛營隻有一萬五千,再征募八萬五千已是不易,而且又得符合精兵的標準。”

“徐大人希望用多少時間完成此事?”

“最多一個月,十萬人馬全部到位。”

“一個月?!”王修一愣,搖頭道:“此事絕無可能,光征發募兵令下達州縣就要化去月餘,再加上造冊登記、查役、體檢、輸錢、押京諸事,最快也得三個月。而且用三個月募集的兵丁也不一定符合鐵衛營的精兵要求。”

“所以我想從現在的禁軍當中挑選,不知這樣行不行得通?”

“從禁軍中挑選?”王修又是一怔。

“不錯。從禁軍中挑選士兵有兩個好處:一自然是可以在一個月集齊人數;二是不必再耗費朝廷的銀兩。禁軍本來就數量龐大,朝廷養了上百萬的兵好多都是一輩子沒上過戰場。雖有些懶散的惡習,但他們都懂得軍紀軍規,適應一段時間我還是有信心將他們練成精兵的。隻是不知道這樣做行不行得通,有沒有什麼難處。”

王修想了想道:“軍中常聽人報怨我朝的兵政:‘兵無常將、將無常帥。’這本來是個弊病,但對於做這事來說反倒成了一個好處。各軍將帥三年一換,對手下兵士的好差似乎並不放在心上,反正到期就要換地方。如此推斷倒也可行了。”說完有些無奈地笑了起來。

徐誠忻一想果然有理,也搖頭笑了幾聲。

他這一笑,王修頗有些感觸,不由起身說道:“徐大人新掌樞密院,不知對本朝兵政有何見解,抑或有何新政?”

徐誠忻心中一動,淡淡地說:“倒是有些想法,但尚不成熟,正想聽聽王大人的意見。不知王大人對本朝的兵政有何看法?”

“兵政?”王修嗬嗬一笑,道:“本朝兵政的弊病人人清楚,隻等著聖上何時想動它了。”

王修這話說得倒也直爽,徐誠忻想不到他也是個有血性的人,不由開始看重他了。

“就請王大人說說看,現在你我同領兵政,能改的就一起改了它,如何?”

“冗兵冗員能改嗎?”

“能!”

“兵將驕惰能改嗎?”

“能!”

“軍紀不修、將路不通,能改嗎?”

“能!”

王修一拍桌子,叫道:“好!最後一條:‘兵無常將將無常帥’、發兵統兵一分為二能不能改?”

徐誠忻“霍”地站起身,猶豫片刻,也一拍桌子,道:“操!隻要我在樞密院,再難也要改了它!”

倆人對望一眼,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不由哈哈大笑幾聲。

所謂‘兵無常將、將無常帥’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規矩:將帥輪換製度。其目的很簡單,而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為了防止兵變。同時,樞密院與兵部分掌發兵權和統兵權,將兵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最大限度壓縮軍隊叛變的可能。

這樣一來,趙氏家族的皇位是安全了,但軍隊的戰鬥力被極大的削弱。將帥們心裏清楚其中的關竅,有膽大的也曾暗示皇帝:我是很忠心的,請朝廷放開手腳讓我好好帶兵吧,不然打不了勝仗啊!

皇帝也委婉地告訴他:朕知道你忠心,但不能保證你的手下是對朕忠心還是對你忠心,朕可不想再來一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所以除非皇帝願意,不然別人是無法改這些弊政的。徐誠忻一拍桌子說要改也是有些勉強了,但他的決心讓王修大為讚賞。

倆人有了共同誌向,說起話來就輕鬆多了。兵部的權力雖不能與樞密院相比,但其衙內的武選司掌六品下武官人事和武舉;兵籍司掌士兵征募、撫恤、遷補;職方司掌國內地圖測繪和國內情報機構,烽火和城隍要寨等修築;庫部司掌軍資料賬,還要研發軍用器械;等等。

徐誠忻有許多事情依賴他,談了一會幹脆又把呂商英叫出來,三個人痛痛快快的大談一通。將軍事改革的各個框架一一羅列,並粗略地討論了改進方案。

因為過幾日徐誠忻還要南下當他的經略使,做為樞密直學士的呂商英是他的學生兼下級,自然由他來與王修合作處理兵政改革的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