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走馬觀花(2 / 2)

鄒靖一邊陪著徐誠忻一邊慢慢介紹揚州情況:“揚州有戶主二萬九千七十七,客約二萬四千八百五十五,人口大約在二十六萬九千六百六十。因地處要衝,來往客商雲集,故多以經商、貨運者居多,也有不少規模較大的織造工坊。當然,最出名的自然是揚州的鹽商了,大人請看......”

言談間,他們已經來到一處貨運碼頭,江上船隻林立,工人們正在裝卸一袋袋食鹽,看上去非常繁忙。

徐誠忻早就聽說揚州的鹽商富得流油,不免好奇,下馬上前詢問。

他找到一位看著象老板模樣的中年人問道:“這位兄台可是販鹽的掌櫃?”

那人回頭一看眾人,趕緊麵帶笑容答道:“小,小可正是,不知客官有何指教?”

“在下初來揚州,聽說揚州鹽業很發達,就想隨便聊聊,不知會不會打擾生意?”

“不會不會,官人有話盡量問就是,在下知無不言。”

徐誠忻原本打算他還會推托幾句,不想答應得這麼幹脆,不由愣了一下。也不去多想,便說:“你這運的可是官鹽,手續都有嗎?”

“官人笑話了,運的自然是官鹽。”又從懷中取出一張紙展示了一下,道:“這是官府開出的鹽鈔,時間、數量、路線都不一點不差。”

徐誠忻取來一看,果然不錯,就遞回給他,又問:“生意做得怎麼樣,這鹽稅覺得重嗎?”

那掌櫃微笑著說:“承聖上洪福、揚州父母官體恤,生意不錯,這些年也賺了些銀子。至於鹽稅嘛,十收三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了,再說給朝廷納銳也是件很光彩的事嘛,嗬嗬。”

“不錯,納銳光榮,嗬嗬......”徐誠忻嘴裏笑著,心裏卻不由想起電視裏那些官員作秀的新聞場景。媽的,趕緊走,再不走哥要吐了!

接著他們又走訪了一些手工業作坊,這些手工業者一般都是小門小戶,以家族或幾個家族為單位。鄒靖將他帶到一家最大的織造廠,徐誠忻進去一看也是大大讚歎。想不到北宋的製造業也有如此規模。

幾百號人同在幾間屋子裏做紡織,一排排織機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工人們各司其職,趕、彈、卷、紡、軠、織、染等形成一套完整流水線,與現代的工廠模式幾乎沒什麼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使用的織機還是相當原始。現在黃道婆還未出世,能有這樣的場麵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起萌嗎?徐誠忻有些恍忽,想了想還是搖搖頭,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總歸不會有大的發展。在這種生產力下,這些工人的薪水也隻夠糊口而已,自然也不會有大量的農民湧入城裏來做工。否則失去農業這個根本,廠子辦得再好,田地都荒蕪了,這國家就危險了。

應徐誠忻的建議,午飯隻是在路上隨便找了家飯店吃了點,卻也是清新爽口,風味獨特。飯後他們又逛了些地方,揚州城雖說不算很大,但一天時間也逛不了多少。粗略地看了下河工、榷關、易市等地,反正一切都妥妥當當,一幅萬民安樂的盛況。

“不必再看了,”徐誠忻也有些倦了,欣然說道:“鄒大人及揚州各衙治理有方,這一路看來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大治景象。待我回京奏明聖上必有所褒獎,到時也要請諸位不要藏私,將治理經驗與其餘各路多多交流才是。”

“豈敢豈敢......”鄒靖嘴上客氣著,卻麵露得色,建議道:“既然大人已經乏了,那麼今天的公事就到此為止吧。您看現在的時辰也差不多了,不如就去‘冠六清’稍事休息,喝點茶,聽聽戲,如何?”

對於聽戲徐誠忻向來沒興趣,以前在電視裏看到那些“咿咿呀呀”吊著嗓子半天不斷,讓他很氣悶。但來到北宋後,再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娛樂,反正也是耗時間,就去見識一下古代的戲文吧。

於是二人又騎上馬,在小廝的牽引下來到揚州城最繁華的鈔寶街。

這鈔寶街其實就是揚州城的紅燈區,這裏經營的店鋪基本是青樓賭坊、酒店茶肆。揚州的富商財主、紈絝子弟大多雲集於此,每天吆三喝四、撒金扔銀,熱鬧非凡,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銷金窟。

“冠六清”正是鈔寶街上最出名的一家茶館,古時的茶館並不如象現在這麼多元,那是專門品茶的看戲的地方。賺的銀子也都是從茶水上來的,那好的茶一通就抵得上平常百姓一年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