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謀略天下(下)(1 / 2)

章惇是不折不扣的改革派,很受哲宗的賞識,他就乘機推薦了許多誌同道合的門生故吏擔任要職。為顯恩寵,哲宗基本都同意了。如今朝中大臣都清楚,想要往上爬,就得討好章相。

哲宗雖心有顧忌,但為了改革敝政,不得不倚重於他。

乘著範純仁還未到,徐誠忻將募捐籌款之事向他說了一下,以征詢他的意見。章惇聽了大為讚賞,並承諾本人也要捐款一千兩銀子,以表心意。徐誠忻本就想讓他帶個頭,這樣一來那些大臣們估計不得不跟風了。

但一千兩銀子有點少,堂堂宰相隻捐了一千兩,下麵的官豈敢超過這個數。但為官者都不敢露財,免得受人非議,徐誠忻也清楚他的心思。

便說:“章大人為官清廉,這一千兩銀子已是傾囊。但為了順利募得災銀,下官有有個不情之請:將大人的一千兩銀子記為五千兩以示天下。這樣隻怕會有損大人的清譽,不知章大人......”

章惇一怔,隨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暗想:隻要聖上明白,下麵的人再怎麼說也不礙事。這可是表忠心的機會,忙道:“有何不可,隻要能籌得災銀救民於水火,本相就是受天下人唾罵,也是受之如飴。”

哲宗聽了十分欣慰,讚道:“章愛卿如此高風亮節,實是我朝楷模、國之柱石啊!”

章惇連稱不敢,隨即又開始向哲宗奏請政事。徐誠忻聽了一會,基本是一些變法內容,如果真按他所設想的實施下去國力必會大大增強。

那天在刑部大牢與徐誠忻一番長談,讓章惇對他另眼相看。所以時不時的會向他詢問,並認真聽取他的建議。三個人誌趣相同,不同的隻是一些方式方法和先後的秩序,再經過討論、取長補短,倒落實了許多懸而未決的決策。

聊了一會兒,範純仁終於到了。哲宗自然將話題轉移到女真人,現在內賊是誰已經清楚,哲宗終於可以將此事跟第三個人說了。

章範二人一聽大為震驚,特別是章惇,他對外一向強硬,對歲幣之事更是深惡痛絕。

章惇對著徐誠忻深深一揖,正色道:“此計絕不亞於“三分天下”的隆中對,若此事能成,徐大人居功至偉,實乃我大宋第一功臣。”

範純仁也道:“小,徐大人實是天縱奇才,我朝能得徐子,真是大宋之幸、萬民之幸啊!”

徐誠忻被他們誇得不好意思了,道:“過獎了過獎了,其實我也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湊巧給遇上了。倒是那個馬植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忠勇之士一定要好好嘉獎才是。”

哲宗連連點頭,道:“有機會就知會他一聲,就說朕明白他的心意,甚是欣慰,待事成之後必有重賞。”又轉頭對範純仁說:“範愛卿,與女真人之諸事就交於你來辦,可有什麼難處?”

範純仁在京城被閑置多年,哲宗親政後連連重用,哪有不高興的。忙道:“臣領旨,聖上將如此重任交給微臣,微臣必竭盡所能不負重托。不知聖上對此事還有什麼交待?”

“你最主要的任務就一件事:易馬。朕需要大批的良馬,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軍隊不能再老是打敗仗了!”

範純仁點頭稱是,章惇眉頭一皺提醒道:“陛下,如今戶部虧空,賑災尚不能湊齊銀兩,這易馬之款項如何處理?”

“這事你們去問他。”哲宗指了指徐誠忻笑著說:“當初他用短短四十餘天將朕的十萬兩銀子變成了二十萬。”

章範二人大喜,忙來請教。徐誠忻笑道:“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高招,不過是做點生意罷了。若一般人做生意決不可能有此收獲,咱們的優勢在於有聖上支持,所以要賺些買馬的錢還是不難的。”

“劾裏缽惜售良馬,但苦於沒有銀子,隻得低價拋售人參等物。他要銀子做什麼,還不是想購置軍備糧草,發展武裝,用來對付遼人。我們就賣軍械給他們,一方麵讓他們有實力對付遼人,另一方麵將銀子賺回來。而牧民想要的是日常用品,不僅僅是茶絲瓷,什麼好賣就賣什麼,把另一部分銀子也賺回來。”

“當初我答應每月出十萬銀子收購他們的特產,但你們想想,人參、珍珠、裘皮這三樣東西哪一樣不是天然產出,得來並不容易。我估計不出三個月,他們絕無可能再湊齊十萬銀子的貨物。”

“不錯。”範純仁恍然大悟,道:“徐大人這人情賣得很值啊,嗬嗬。”

“不過三個月的貨也有不少,而且隨後又源源不斷地送來,放著也不是個辦法。”哲宗提醒道。

“當然不能放著不動,賺銀子全靠這些貨物了。”徐誠忻便把自己與項鍾父子商討的法子跟他們說了一遍,然後說:“我大宋百姓富庶,天下皆知,這點東西隻需撒在江南各省便綽綽有餘。關鍵是來往運送的費用較大,主要的還是路經各地繳納的稅賦。北地商人常說:經過一地便要剝去一層皮。這也是這些東西不能南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