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聯宋滅西夏(2 / 2)

更淩亂的當然要數遼使張孝傑了,做為一名貪官,隻要自己的好處撈足了,國家的事能應付過去就行了。但今晚聽他們一說,這差使談下來很有難度,自己沒把握的事自然要交出去讓別人來定。當晚就寫下一份折子,派人連夜送往上京。

不日,張孝傑的折子抵達上京,遼廷大震。張孝傑收了一萬兩銀子,並且還指望著事後再收一筆,這遣詞造句當然就大有講究。如果能將歲幣大幅度地壓低,他收起銀子來更理直氣壯,而且數目也大。

“臣奉旨南下,與宋和談。感聖恩之隆,曆晝夜十餘無不殫精竭慮,唯大遼之利而謀焉。然南廷變故突起,太後歿、新王起,諸事不明。臣等堂上據理力爭,堂下暗中查訪,感遼宋之勢異也。”

“其一,宋兵願戰,徐誠忻之流或眾,其意濤濤。其二,汴京之密使宋已了然,不足為信。其三,西夏欲與宋合兵滅遼,遼土共有之。臣察言觀色,與西夏之事宋帝尚未決斷。臣以為應好言撫之,如逼其聯夏,則遼危矣。”

“近日,臣等常為宋兵所擾,其敵遼之意更甚,蓋因西夏故也。西夏,遼之家奴也,仆威主辱,誠非立國之本,願王處之。歲幣之利雖厚,不足以解危,孰重孰輕叩請主上聖裁......”

朝堂之上,遼道宗耶律洪基聽群臣在下麵爭論了整整一天,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他們爭論的焦點已經不是歲幣的多少,而是如何應付西夏與大宋的聯手。這個消息對遼國來說不亞於一場地震,因為他們清楚,此事一旦成真,遼國的災難也就來了。

雖說這個消息得來有些意外,是真是假尚無法確定,但事關重大,耶律洪基絕不敢掉以輕心。況且他自己心裏也清楚,遼國向來好戰,周圍的鄰居都讓他欺侮一個遍,真要打起來找個幫手都難。

“耶律浚,你來說說。”遼道宗頭痛不已,早就已經不耐煩了。長子耶律浚少年老成,手下又有術哲等人輔佐,很得他的器重。

皇帝發話了,下麵的群臣自然不敢再出議論,大殿之上一下子變得寂靜無聲。耶律浚從容不迫地走出班列,躬身答道:“兒臣以為應聯宋滅夏。”

群臣又是一片議論之聲,耶律洪基眉頭一皺,揮手示意安靜,對耶律浚道:“說來聽聽。”

“縱觀天下,女真散沙一盤,早已對遼俯首稱臣;回鶻、吐番各族地處荒涼,國力疲憊,不足為慮;北方的蒙古各部自顧不暇,難起南下之心;唯宋與西夏可與遼一戰。我大遼乃是草原上的雄鷹,宋為狼西夏為狽。狼狽成奸,雄鷹再猛也會為其所傷,隻有各個擊破方為上策。”

耶律洪基眉頭一展,大有一種胸懷天下的感覺,忙問道:“如何各個擊破?”

“隻需使狼狽不成奸即可,宋人雖富卻好文輕武,從不肯輕起戰端。而西夏屢犯遼境,應先滅之。陛下可先與宋交好,宋受西夏之害已久,再許宋人以重利,聯手攻西夏,必成。待平定西夏,重整大軍,那時再南下,宋再無強援......”

耶律洪基連連點頭,想到得意處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問道:“諸愛卿以為如何?”

這個計劃聽起來的確不錯,懷著對西夏的新仇舊恨,群臣紛紛響應。至於大宋,遼人一直視他如烏龜一般,隻守不攻,就算攻了也鮮有勝算,所以它早晚是遼國的盆中之菜。

“至於歲幣嘛,”耶律浚意得誌滿,繼續說:“為顯大遼與宋交好之意,可依循舊例,宋人應該不會有異意吧。此等小利,待來年大軍南下之時,必加倍得之。請父皇聖裁。”

耶律洪基沉思片刻,道:“浚兒言之有理,隻是宋人的火器頗為犀利,須想辦法弄些來參詳一番。可命張孝傑設法購些來,此事若成,朕重重有賞,其餘事項就按浚兒所說辦理,馬上擬旨......”

易州城內,張孝傑接到密旨後,心中大定,這樣一來,這差事可好辦多了,搞不好又能大大撈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