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老頭是個馬販子(2 / 2)

“就是因為太謙讓了,人家當你好欺侮,動不動就到頭上來拉屎拉尿。”徐誠忻說到氣處,撿起一塊石頭狠狠砸在水中,“這麼多軍隊,竟硬被遼人以少勝多。”

劉武也歎道:“遼人的騎兵的確是厲害,真正的身強馬壯,又不帶糧草輜重,倒將騎兵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項鍾想了想,道:“行軍打仗我並不懂,不過老漢與馬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倒也有些經驗。遼人的馬的確非我大宋可比,這馬有優劣,打起仗來就難免要受製於人了。”

“哦?”徐誠忻來了興趣,問道:“依你看,遼人的馬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

“主要是遼人的馬種好,北地苦寒,所生養的馬都胸闊鼻圓適合長途奔襲。而我朝的馬大多產於河南、河北,氣候本就不適,養的馬大多習性溫良,難勝戰騎長途追擊之用。就是這種馬的產量也遠遠不夠用,所以許多馬都是從榷場購得。官家購馬向來隻管數量不管好差,以重金向西夏、遼人市馬,換來的卻都是劣馬。這些馬做做農活還能勉強對付,用來行軍打仗卻是......”

“那我們換個地方養馬不就行了?”劉武忍不住插嘴。

“牧場難找啊!”項鍾搖頭道:“我朝的牧場本就不多,後幽雲十六州被遼人所占。餘下的牧場不是變成農田就是成是皇家的獵場,馬性喜寒畏熱,北地就這麼些地方,難啊。”

“那就無法可施了?”

項鍾有些困惑地說:“用什麼法子,老漢隻是個小卒也說不上來。不過當年王相在時,施以‘保馬法’,人人養馬以充賦稅,倒的確起到一些效果。但與遼人的馬比起來,還是相去甚遠。”

徐誠忻想想也明白怎麼回事,說道:“還是因為牧場問題吧?”

“小哥說得是,”項鍾道:“遼人牧馬隨季轉徙,不斷逐水草肥美的地方,且養且奔,順著馬的天性。而我朝百姓,隻求早日成事,喂的是枯槁雜草,又極少奔跑,養出來的馬自然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徐誠忻聽了暗暗歎氣,不由想起後世的家畜養殖場,一個是放養啃野草一個是圈養喂飼料,這就是急功近利付出的代價。這馬的事先天不足,大宋是很難有所突破,沒有馬就沒有騎兵,以步兵對騎兵這仗可就難打了。除非......除非能收回幽雲十六州,但幽雲十六州是如此緊要的戰略要地,難啊!

不行,難也要將它搞到手,不然再過幾年女真人滅遼南下,大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養馬建騎兵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看來還得在火器上下功夫,先拿下幾個優質的牧場再說。經過這一仗,趙煦也應該懂得軍備的重要性了,跟他說說多半能成。

其餘倆人見他一會兒皺眉一會咬牙,並不知道他在思考軍國大計,隻當他又在暗暗生氣。

“項伯,你是販馬的。依你看來如果朝廷直接向你購馬,你可有能力收到良馬賣給朝廷?”

項鍾遲疑了片刻說:“我看倆位也非一般人物,又救過我的命,老漢就直言相告了。如果要問我購馬,我拚個傾家蕩產也要將良馬送來,隻是別人卻是萬萬不肯的。”

“為何?”

“因為無利可圖。”項鍾直言道:“先不說這價錢,雖說低了點但也算有點微利。關鍵是這‘馬引’太過麻煩,需得去京城兌換,來去的功夫、路費就是一大項。如果不去也成,那隻有轉賣給大戶,這利潤自然又要剝去一層,若非緊急誰會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至於“馬引”徐誠忻也是知道的,說白了就是政府給你打的白條,想要換錢,必須拿著“馬引”去京城,別無分號。

“要是沒有這些顧慮呢?”徐誠忻追問道:“如果朝廷讓你從國外販良馬進來,價錢隨市、現銀交易,你們可有辦法大批的將馬販進來?”

“大批?”項鍾不解地問:“大至要多少呢?”

“自然是越多越好。”

項鍾沉吟片刻,緩緩地說:“老漢混跡榷場多年多少有點數,契丹、西夏等國雖明裏嚴禁向宋私售馬匹,但他們對我朝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十分喜好,暗中交易從未間斷。特別是近年來,遼人官家也悄悄參預進來,不過他們隻要銀錢。如果再加上回鶻、女真,一季購上五千匹應該不成問題。”

“一季才五千匹......”劉武有些失望。

徐誠忻卻不以為意,一季五千是在這種高壓政策下的數量,如果朝廷一鼓勵,這數量還真不好說。他隻是想不到回鶻也不遠千裏跑過來做這趟生意,看來大宋的產品還是很有殺傷力的,國際貿易,這一片天空大有可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