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很少使用發展戰略這個概念,講到戰略,一般是指軍事戰略或政治戰略。真正提出、研究、製定和實施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出現了“戰略熱”,這個“戰略熱”,經過一個從學術界到政界、從中央到地方、然後波及社會各界的過程。黨的十二大提出,從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中,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發展戰略目標。此後,曆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對我國宏觀發展戰略都作出決策。各地區、各部門研製發展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出現了兩次高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藍圖,各地區、各部門研製發展戰略出現新的高潮。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經濟發展戰略的延伸,是以經濟發展為重點的社會全麵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雖然在概念上也源自軍事戰略,在基本的戰略思維和方法上與軍事戰略有共同之處,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不是戰爭,在學科範疇上主要屬於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戰略學的交叉科學,其理論也主要來源於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經濟學理論,而與軍事戰略學有很大區別。
3.企業戰略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而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市場競爭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商場如戰場,市場競爭與軍事鬥爭有很多驚人相似之處。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成為和平時期人類爭鬥的主戰場,也使人類找到了除軍事領域外最適合戰略智慧發揮的舞台。激烈的市場競爭滋生了企業戰略並使之得到蓬勃發展。
在實踐上,企業進行戰略規劃大致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具有現代設計特征的正式戰略規劃首次引入商業公司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是最大的公司才製定正式戰略規劃體係。從那以後,正式戰略規劃體係日趨成熟,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擁有某種形式的體係,越來越多的小公司也正在模仿大公司的做法。”
在理論上,企業戰略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早期戰略思想階段。1934年,康芒斯(John R。Commons)在其著作《製度經濟學》中首次使用了“戰略因素”一詞,引起了人們對企業經營活動中“戰略因素”的注意。1938年巴納德(C。I。Bar-nard)在其著作《經理人員的職能》中首次將戰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論。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比較精彩的企業戰略思想,但企業戰略理論尚處於萌芽時期,缺乏對企業戰略概念的深層次探討,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
二是古典戰略理論階段。這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錢德勒(A。D。Chandler)、安索夫(Igor Ansoff)和安德魯斯(K。An-drews)為代表。60年代,錢德勒在《戰略和結構》一書中首先研究企業戰略管理理論,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關企業戰略的著作《公司戰略》。此後,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了多種理論學派,產生了企業戰略的許多基本理論和方法,如安索夫的產品市場矩陣、波士頓谘詢公司的BCG矩陣、通用電氣的GE九方圖、拉依斯的業界地位競爭理論、安德魯斯的SWOT分析等。這些分析方法稱為戰略分析法,這些理論構成了戰略管理的基本內容框架。70年代,戰略管理已基本上成為一門體係完整、相對獨立的學科。
三是以產業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競爭戰略理論階段。這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波特(Michael Port)為代表,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企業競爭戰略問題,提出了產業分析的五種競爭力量(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討價還價能力、供方討價還價能力、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的框架,把企業競爭戰略的目光投向企業外部環境,強調企業應根據對環境的分析來確定戰略,並提出了差異化、成本領先、集中化等三種一般性的競爭戰略。其後,明茨伯格(H。Mintzburg)提出“精雕”戰略,進一步強調企業戰略必須隨環境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
四是以資源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對波特的產業結構分析方法的批評日益增加,因為產業競爭結構分析僅關注了企業環境對企業戰略製定的影響,而忽視了企業內部因素在戰略製定中應有的決定性作用。戰略管理專家們因而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了對企業內部因素的研究,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於是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以C。K。普拉哈拉德和加裏·哈默爾為代表的資源學派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戰略的核心問題,企業競爭力分析的注意力應集中到企業自身上來,以運用企業的核心資源,創造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戰略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很多學派,形成了戰略管理理論“叢林”。各學派學者對企業戰略概念都有各自獨特的定義,有代表性的如:安德魯斯認為,企業戰略是一種模式,它決定和揭示企業的目的與目標,提出實現目的與目標的重大方針與計劃,確定企業經營的業務範圍,明確企業的經濟類型與人文組織類型,以及企業應該對員工、顧客和社會作出的各種貢獻。奎因(J。B。Quinn)認為,企業戰略是一種計劃,它將一個企業的主要目標、政策與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結合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安索夫認為,企業戰略是一種決策,一種關於企業經營性質的決策。明茨伯格認為,戰略是一種組合,即計劃(Plan)、計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觀念(Perspec-tive)。C。K。普拉哈拉德和加裏·哈默爾認為,戰略不應該是一種規劃,因為成功企業不是規劃出來的,戰略在本質上是一種意象(In-tent),它是企業渴望得到的遠大前程和領先地位。波特認為,戰略是一種選擇(Choice)。從本質上講,戰略就是選擇與競爭對手不同的經營活動。
企業戰略對外是競爭戰略,對內則是企業經營發展戰略。企業戰略理論研究形成了專門的學科,即企業戰略管理,它在學科範疇上主要屬於管理學,是戰略學與管理學、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其戰略的概念與思維來源於戰略學,但主要理論來源於管理學和經濟學,如產業組織理論、專用資產理論、企業規製理論、競爭博弈理論等,形成了相對而言比較完整的理論體係。
戰略發展到現在,形成了軍事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企業戰略三種主要形態。其中軍事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比較宏觀,而企業戰略比較微觀。三者在理論研究上分別屬於軍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範疇,各自有不同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各有特色、相對獨立的三個戰略理論體係。同時三者又同根同源,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促進了戰略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不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企業戰略從軍事戰略中“移植”戰略概念,吸取戰略思維的營養,軍事戰略也開始注意借鑒其他新興戰略的理論和方法。“以發展戰略為例,它把軍事戰略概念移植過去之後,它本身已有飛速發展,創造了許多新概念和新方法。這些新東西,軍事戰略倒不妨去‘借用’一下,以豐富自己的研究。如果今天仍然像前蘇聯學術界那樣認為隻有軍事戰略才是戰略,那顯然是不妥的。”
二、人才戰略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戰略是國家、區域、企業(組織)總體戰略下的子戰略。
如前所述,國外沒有與“人才”含義完全相同的詞彙,人才是中國特色的詞彙,是中國人才學的特有概念。人才戰略也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中國有豐富的人才思想,也有豐富的戰略思想,將二者相結合的人才戰略在中國因而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土壤。
適應改革開放後大發展的需要,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戰略熱”,各地、各部門紛紛製定發展戰略。人才戰略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1983年7月,國務院責成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國家勞動人事部等單位,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專門人才隊伍的現狀調查和2000年專門人才需求預測。這可以說是國家最早開展的專門的人才戰略規劃活動。在這項工作的推動下,國內一批省市自治區及縣市鄉在完成了現狀調查及需求預測後,順勢開始了本區域人才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1985年前後,一批具有一定質量的區域性人才戰略報告陸續完成。巧的是,人才學的誕生幾乎與“戰略熱”的興起同時,人才學者很快便投入了人才戰略研究中,積極參與人才現狀和需求預測調查及地方人才戰略的研製,並撰寫發表了一些人才戰略方麵的研究文章,如王康的《不發達地區人才開發的幾個戰略問題》、王通訊等人的《西部經濟開發的人才戰略》。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跨世紀的期待,使中國再掀戰略熱,人才戰略活動也毫不遜色。上海在各省市中率先製定人才戰略,提出構築人才高地的戰略目標。其他省市也先後結合製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而製定相應的人才戰略。人才學家們也對人才戰略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王通訊研究撰寫了《關於製定人才發展戰略的理論思考》、《簡論人才開發戰略》、《研究製定中國特色的人才發展戰略》等文章,對人才戰略的理論和方法都作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