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的實質是競爭雙方力量的較量,而戰略的實質就是研究力量對抗規律的科學,是運用力量以獲得競爭勝利的謀略和藝術。對此,古今中外的戰略家已有揭示。中國古代的戰略家將戰略稱為“治力之術”。法國戰略理論家博福爾認為,戰略“是一種運用力量使之對於政治策略目標的達到作出最有效貢獻的藝術”。“戰略的本質就是一種抽象的相互作用。……它是力量的辯證法藝術。說得更精確一點,是兩個對立意誌使用力量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
因此,製定人才競爭戰略必須進行人才競爭力分析。人才競爭力分析是了解自己和競爭對手人才資源狀況的科學方法,是製定人才競爭戰略的基礎。
一、人才競爭力分析研究狀況
競爭力研究是當前各國政治家、企業家和學者共同關注的全球性熱點問題。國際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自1986年起每年發表一期《世界競爭力年鑒》(簡稱《洛桑年鑒》),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並排出名次。國內一些學者也紛紛開展城市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開展的中國國際競爭力研究。
在國際國內競爭力研究中都涉及到一些人才競爭力的因素,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中與人才競爭力相關的有研究與開發人員數、每千名國民中的研發人數、合格工程師的易獲得性、高級經理人員的易獲得性、金融技術人才的可獲得性、信息技術人才的可獲得性、管理者的國際業務經驗等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城市競爭力研究中有專門的人才競爭力指標體係,包括人力資源數量指數(城市總人口數、城市從業人員數、城市從業人員增長率)、人力資源質量指數(從業人員素質、專業人員指數、創業人員指數)、人力資源配置指數(城市就業率、熟練工人獲得便利性、高級人才獲得便利性)、人力資源需求指數(人力資源消費需求、人力資源投資需求、人力資源基本成本)、人力資源教育指數(中等以上學生數、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數)。
這些研究為我們進行人才競爭力研究提供了參考。但這些研究畢竟不是專門的人才競爭力研究評價,對人才競爭力研究不夠全麵、係統。如城市競爭力研究中有專門的人才競爭力指標體係,但一些指標實際上隻是一般人力資源指標,而不是真正的人才指標。特別是人才競爭重點是高層次人才競爭,需要相應的評價指標。除了科學的評價指標體係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統計,掌握可靠的數據。而當前的人才統計比較薄弱,人才統計指標不健全,一些數據缺乏,有的人才統計指標和口徑各地不一致,各地數據缺乏可比性,這些都為我們進行人才競爭力分析帶來了困難。
二、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設計原則
人才競爭力分析需要通過一定的指標體係對人才競爭力進行評價,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是進行科學的人才競爭力分析的手段。因此,要進行人才競爭力分析,首先要設計合適的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
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指標體係一定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指標的選擇、指標權重的確定、數據的選取等必須以人才、統計等科學理論為依據,以一定的指標充分地反映人才競爭力的實際。
2.係統性
人才競爭力是一個係統,對人才競爭力要進行全麵係統的把握,明確人才競爭力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來科學地反映人才競爭力係統。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由縱橫交錯的係統組成,橫向係統指標的分解要盡量全麵,不能有大的遺漏,防止片麵性;縱向係統層次的劃分要適度,一般分為三級指標,每一個一級指標分解為若幹二級指標,將二級指標再分解為若幹三級指標;同一層次的指標相互聯係而又互不交叉,共同組成有機整體。
3.目的性
人才競爭力分析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而是有很強的現實需要,為了製定科學的人才競爭戰略、采取有效的人才競爭措施而進行的人才競爭力分析。這就要求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在保持競爭力係統全麵性的同時,要根據實際需要突出重點,抓住能反映人才競爭力係統框架的主要因素,指標在數量和層次上要盡量少而精,不能太複雜繁瑣,從而確保人才競爭力分析評價工作的科學、高效,使人才競爭力分析評價更好地為人才戰略服務。
4.可比性
競爭力具有相對性,是競爭對手之間相互比較的結果。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要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可比性,適用於比較範圍內所有競爭者的人才競爭力分析,成為競爭者之間進行人才競爭力比較的標尺。
5.操作性
人才競爭力分析評價需要一定條件。要以人才調查統計為基礎,盡可能充分利用權威的統計數據,使評價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石上。有些指標在理論設計上可能很好,但難以找到可靠的相關數據,分析評價工作也就難以進行,這些指標看起來雖好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此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實際可行性,是否能獲取有關數據,而不能單從理論設想出發。要注意人才競爭力評價與人才統計工作的相互銜接,有的指標確實很重要,但缺乏有關數據,就要盡量促使相關部門改進人才統計指標,或者競爭力評價者自己通過一些定性問卷調查統計來彌補現有統計數據的不足,即將定性指標定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