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韓愈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幾乎均曾有過編製預算、使用預算、控製預算,進行理性消費的經驗。在現代企業中也莫不如此,隻不過運用的方式不同而已。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環境、經濟環境瞬息萬變,一家企業的經營者如果未能充分認識、了解預算及其管理,不懂得如何科學地製定預算,或者空有預算而不善加利用(管理、控製、考評與激勵),那麼便如同古人所言,真的是關乎企業“立廢存亡”的大事了。

我國企業在一個相當長的(計劃經濟)時期內,隻有“計劃”——生產計劃、生產財務計劃,而沒有“預算”這一概念。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2002年4月10日財政部發布《關於企業實行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後,企業開始對預算及其管理有了一定的認識,並重視對預算的編製。但在實施過程中,由於對預算管理理解的片麵性以及缺乏處理實務的經驗,致使在實施中存在不少的誤區。如為預算而預算,有編製而無落實,更無監督、反饋與控製,更缺乏有效的考評與激勵機製。把預算編製當做純屬財務行為,而缺乏全麵、全員、全程的意識和管理措施。預算編製方法傳統化、模式化,缺乏創新與整合。把預算管理僅僅局限於管理費用的控製,缺乏全麵預算和戰略預算管理的意識,隻注重企業短期經營,忽視企業長遠發展目標,使短期預算指標與企業長期戰略目標不相適應。忽視對市場的調查與預測,企業的預算與市場相脫離,整個預算指標體係難以被市場接受,經不起市場的檢驗;而且預算指標缺乏彈性,缺乏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在預算製定、落實、管理控製中,缺乏“以人為本”的思想,缺乏對責任主體和員工需要、動機、行為的了解和認識,忽視預算的行為管理及其激勵,從而引發“預算鬆弛”、“預算抵觸”現象和“預算道德”、“預算誠信”危機問題;在預算實施中不注意權責的劃分與製衡,使得預算對實際行為的控製作用嚴重受損,預算控製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企業全麵預算管理的指標體係、製度體係、組織體係、責任體係、反饋體係、考評體係不健全、不完善,經常導致各職能部門、各責任單位(中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導致形成預算控製的空白地帶,影響預算的執行、監控和管理的有效運行,等等,從而影響了預算管理的整體效果。

在目前的企業預算管理中有四種觀念:①將預算管理的作用限定在財務預測和資金、現金、費用的控製上。②認為預算管理是一種很重要的管理模式,認為預算的重要管理職能就是控製,不管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是否變化,預算目標不能變,每年企業隻要實現了當年的預算目標,其他目標都不重要,寧願犧牲組織的效益也不肯突破預算。③將預算目標與組織績效本末倒置,把預算管理係統變成為一個孤立的係統。④認為預算就是財務部門把以前年度所發生的成本、費用等數字做一些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在他們的意識裏甚至認為預算就是一種“數字遊戲”,不但沒有必要進行預算管理,在某種程度上預算管理還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這就有必要對預算、預算管理,特別是全麵預算管理有一個全麵的理解和認識,對現代企業全麵預算管理的理論、方法、策略有所了解,使之成為為企業管理控製服務、為價值增值服務、為實現企業目標服務的有效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