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京報館
古都記憶
作者:王家樑
京報館早在100年前,在進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製、成立中華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由著名新聞記者、進步人士邵飄萍創辦的。
京報館坐落於北京市宣武區(今合並為西城區)騾馬市大街北側魏染胡同路東32號。報館臨街正麵是一座具有民國初期時代特色的二層灰磚小樓,樓上樓下各有七間房屋,樓下中間之屋是樓梯也是進入報館內平房四合院的一條通道。通道外側有兩扇大木門和兩個伸縮式鐵柵欄護門。鐵柵欄門外左右兩邊有兩個高約四米的立柱,上端是臨街陽台,陽台下、門框上鐫刻著“京報館”三個大字,至今清晰可見。這裏便是當時《京報》工作人員的工作場所。京報館二層小樓南山牆外是旁門,進入以後經過一條20餘米長的甬道,終端左側有兩個三合院,這是京報館主人邵飄萍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京報》創辦人邵飄萍是我國清末民初著名新聞記者,18歲開始給《申報》寫通訊,並逐步產生了“新聞救國”的信念,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積極從事新聞工作,宣傳真理、抨擊黑暗,由此招致反動政府不滿,三次被捕。1918年10月,他獨立創辦《京報》,勉勵同仁“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遭到反動軍閥的查封。1926年4月22日下午6點,邵飄萍在魏染胡同口被奉係軍閥張作霖手下的偵緝隊特務秘密圍捕,並封禁了京報館和邵飄萍的住宅。4月24日淩晨,邵飄萍被押送至天橋刑場,英勇就義。
當時在京城乃至全國享有盛名的京報館,遭此厄運後逐漸衰落,街門緊閉,院落空蕩,神秘莫測。在當時,京報館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幾乎很少有人知曉。作為與其和諧共處多年的老鄰居,相互之間也沒有任何往來接觸,即使碰見京報館的人,對方冷淡寡言、矜持神秘,就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過。
三進京報館
我家與京報館近在咫尺,但也見麵陌生,素無往來。從1947年至1977年這30年不平凡的歲月裏,我僅去過京報館3次。
第一次是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正值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把北京城團團圍住,戰爭氣氛甚濃。有一天,魏染胡同管片兒官方組織通知每戶出一個人到京報館樓上夜裏輪流值班。我當時15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學生,就被家人派去值班。當晚8點我就到京報館二樓值班室報到了,值了一夜班。這是我第一次進入京報館院內。當時北京南城宣外一帶樓房很少,站在京報館二層樓上向西遠望能看到廣安門一帶城牆外不遠處,天空出現一些紅色信號燈,同時聽到一些接連不斷的槍炮聲。當時值班室有人就說,這是解放軍發出攻城的信號彈。這也是我有生以來唯一親身感受到戰爭兵臨城下的體會。當時聽到槍炮聲雖然有些緊張,但心內平靜。第二天清晨下了班,我從小樓東窗向外俯視,觀察了一下京報館內四合院的全貌,把它牢記在心。
1966年“文革”初期,有一天我在家聽到街外許多人呼喊政治口號,出門一看,眾多紅衛兵排著隊進入京報館旁門內鬧革命,進行抄家批鬥,之後街道負責人還組織我們附近一些鄰居進入院內轉了一圈。這是我第二次進入京報館院內。第二天,京報館的女主人(據說是邵飄萍夫人)在家門外牆上貼了一張大字報,實際上就是自我介紹和聲明。大家看後默默無語。過了幾天,不知何原因,批鬥聲勢自動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