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論 第三卷 心理治療案例2
第十三章 治療忐忑不安症案例
一位男青年姓餘,29歲,在某服裝公司工作。他自尊心強、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唯恐自己工作沒做好而受到領導和同事的批評指責。可最近,單位發生了兩件事情,使他終日無精打采,什麼也不想幹了。就連完成本職工作也覺得非常吃力。
倒底是什麼事情引起他這麼大的心理波動呢?具體情況是:
第一,單位新分配來一批服裝設計裁剪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學習成績好,工作非常出色,服裝設計樣式新穎,裁剪縫紉迅速。相比之下小餘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思想跟不上潮流,便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他們擠掉。從此,這種想法總是在腦子裏浮現,整日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前幾日單位領導告訴他,公司準備派他到外單位學習新技術,小餘聽後更是緊張害怕,猶豫不決,擔心將來學習回來,會失去現有的工作環境,並且更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學不好,完成不了任務,會被別人笑話。為此事,他左思右想,坐臥不安。最後,他終於找了個借口,向領導提出放棄這個學習機會。
上述兩件事情,時時攪擾他,使他每天心煩意亂,如坐針氈,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雖然他多次試圖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可是怎麼也辦不到,近來反而越來越重,內心十分痛苦。
小餘聽人講,進行心理治療,可以解決煩惱,便想到心理診所去,找心理醫生問一問如何能擺脫自己的痛苦。可是,當他到了心理診所,卻又顧慮重重,遲遲不敢進門。為此他又產生了新的焦慮心情--怕別人說他自私,淨考慮個人的事情等。就這樣,他整整思想鬥爭了三天,最後,才終於跨進心理診所的大門。他對心理醫生說:"最近這些天,總感到頭痛胸悶,渾身沒勁,像患了一場大病似的。請心理醫生給治治。"心理醫生說:"我們這裏是心理診所,任務是治療心理疾病。根據你說的症狀,可能是患了感冒,請到醫院去看吧!"小餘一下子脹紅了臉,忙說:"我患的是心病,還是請您給治治吧。"心理醫生沉思了一下,問小餘說:"你患病的原因是什麼?介紹介紹好嗎!"
小餘一時不知從何說起,想了一會說:"我自尊心很強,生怕別人看不起,所以在各方麵都嚴格要求自己。我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總害怕會在大家麵前言語不當,而招來嘲笑。在眾人麵前我十分拘謹、不自然。其實,我知道自己性格不好,也想找幾個朋友一起玩玩聊聊,可是總怕被別人拒之門外,遭到嫌棄。我遇事害怕承擔責任,比如工作中出現了什麼問題,本來自己可以解決,可我總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因此工作中縮手縮腳。我這種自卑心理,總也改不了,它影響了我的工作、生活,尤其是最近公司裏發生的兩件事,給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心裏總是覺得別扭,就前來求治。"
心理醫生問道:"你說的兩件事我不明白,能詳細說說情況嗎?它對你究竟有什麼影響呢?"
根據心理醫生的提問,小餘遂實事求是地進行了解釋。最後說道:"從表麵看,我是自卑心嚴重,但其背後是不服氣,有嫉妒心,心裏不痛快的起源就在這裏。我不知應該怎麼辦,請心理醫生指教。"
心理醫生聽了小餘的情況介紹,診斷分析認為:他患的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礙。理由主要是:一、單位新來了一批職工,在他的工作環境周圍形成了一種競爭趨勢,這一點他是預見到了,可是他覺得自己不能應付。如果一個心理素質健全的人,肯定會正視現實,勇敢地投入競爭之中,爭取站住腳並取得好成績。然而,他卻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肯定會敗陣,所以隻好整日唉聲歎氣了。二、當單位領導準備派他外出學習時,他卻又顧慮重重,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完不成任務,也表現出行為退縮心理自卑的特點。他的痛苦來源於其自身。
為了治好小餘的心理疾病,在做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醫生決定用疏導療法進行治療:針對其"自卑嚴重,自己不行"的心理狀態,心理醫生對小餘耐心解釋說:前些年你在單位表現不錯,能虛心學習,積極工作,努力完成了任務,得到了領導的信任。今後隻要你堅持發揚自己的優點,在工作上定會成為骨幹,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會有很好的前途。正如俗話所說:"事在人為"。一個人要想不斷前進,有所做為,關鍵是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艱苦奮鬥的拚搏精神。而做到這些,正確對待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不可想象,一個行為退縮、自卑感嚴重的人,在工作中能做出好成績。因此,一定要克服自己的不良性格。這既是前進的條件,也是治好心病的重要一環。
小餘對心理醫生的熱情指教,特別是能看到他的主要方麵,心中非常高興,頓時心裏熱乎乎的。從而奠定了治療的信心。
針對"怕被別人擠掉"的心理,心理醫生帶小餘到縫紉車間,首先讓他做一套小孩的衣服。小餘心想:這是我的拿手活,做這個沒問題。結果他用的時間比別人少,質量比別人高,得到大家的稱讚。對此,小餘美滋滋的,覺得自己的身價立時提高了很多。接著,心理醫生又做他單位領導的工作,給小餘一項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半天時間裏做兩件最流行的蝙蝠衫。小餘精心設計,認真剪裁,細致縫製。結果,提前完成了任務。經檢驗人員檢查鑒定,達到了全優水平。實事使小餘認識到自己確有一定的能力,從而大大增強了參加競爭的意識。
最後,為了使小餘正確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心理醫生反複說明,在競爭中,人們既有互相排斥的一麵,又有互相關心和支持的一麵。那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式的人際交往,是私有製劣根性的突出表現。在我們公有製的社會裏,是公平競爭,人和人的關係是平等友愛的關係。為了用事實說明這個問題,心理醫生還帶他到新來的學生中,交流工作經驗和體會。學生們既虛心地向小餘請教實際操作經驗,又講述自己在學校學習理論的情況,表現得熱情而友好。這次與學生談話,小餘覺得收獲很大,深刻認識到:人是社會的人,生活、工作都離不開集體。一個人在事業上要想成功,就必須爭取別人的支持。同時自己也應該給別人以支持。這就是互愛和感情的基礎。自己過去的那些想法,片麵狹隘,是坐井觀天,自己孤立自己。結果造成心情緊張,影響健康。這是多麼深刻的教訓啊!
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小餘逐步樹立起健康的人格,痛苦的感覺消失。之後,他又振奮精神,好學上進,努力適應形勢,很快成為生產闖將,領導的好助手。
第十四章 治療胡思亂想症案例
有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姓陳,是某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從上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他忠誠老實,作風踏實,自我要求嚴格,上進心強。但性格內向,比較固執,不善交往。上大學後,心理上經常出現一些見不得人的想法,特別是與女同學在一起的時候,總想對方的下部,甚至總想看看對方那個"神秘部位"是什麼樣的。明知自己這樣想是不對的、可恥的,可就是控製不住。由此引起上課聽不進,看書精力不集中,經常走神。有時兩眼常久地直視一個地方,像個傻子。以致學習成績迅速下降。為此,學校老師和同學們恥笑他神經不正常,變壞了;家庭親人說他越大越沒出息,學呆了,經常受到指責和冷落。小陳內心矛盾重重,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曾多次下決心,想改正那些烏七八糟的不健康邪念,但就是改不了,一有機會就又想上了。在這種欲罷不能、越陷越深的極端痛苦情況下,在一個偶然機會,有一個老師主動與他搭話聊天,經過耐心啟發,他說出了自己的苦處。這位老師要他鼓起勇氣,到心理診所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否則,是自找苦吃。
小陳接受了老師的建議,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當他看到接待他的心理醫生是位年輕的女同誌時,怎麼也張不開嘴說病情。有位40多歲的王醫生走上前來,麵帶笑容地對小陳說:"你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大學生還這樣封建!女醫生也不神秘,她是治病的,你心裏有想法盡管說,即便是男女之間的事也能說,這有什麼關係。"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小陳終於丟掉了怕丟人的思想包袱,他低著頭,如實向醫生介紹了自己的心理狀況和痛苦,誠懇請求治療和解脫。
女醫生首先指出,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對許多事情都好奇,這並不是缺點。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兒童們在一起玩耍遊戲時,也會產生很多好奇的想法。如男女兒童之間,互相發現某些不一樣,就產生好奇心。這些都屬於幼稚的行為。當人成年後,這些幼稚行為逐漸消失,代之以其它形式存在。當然也有的人還會以某種相似的形式存在。這是人心理成熟程度和認識理解事物的個別差異,是不足為怪的。
接著,女醫生針對小陳的情況,著重提醒說:"你的行為既是一種幼稚的表現,又有強迫意念,而核心的病症是心理與年齡不協調。這種不協調的表現,你自己是認識不到的,還總以為這些幼稚的、強迫出現的意念是一種成熟的行為。由於社會道德觀念的約束,內心又總是惶惶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自責。這樣,必然幹擾正常心理的活動,影響學習"。聽了女醫生的分析,小陳覺得有道理,頓覺心裏輕鬆了許多,並領悟到自己過去的想法幼稚可笑。心想:要是不跳出邪念的圈子,還怎麼學習知識、有所做為呢!必須下定決心,堅決扭轉。
最後,女醫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小陳痛苦的要害所在:由於幼稚想法的存在,影響了學習,內心有壓力,受到嘲笑和批評指責內心有痛苦,想改正又改不掉內心有鬥爭,心裏的邪念與社會道德不符內心有矛盾等。這種衝突又使性心理的正常發展受到壓抑,這又給正常的人生造成痛苦。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疾病的危害是多麼嚴重啊!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惟一的辦法是認識這些問題的性質和產生的根源,明辨是非,樹立起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心安神靜,學習專心。
經過醫生的解釋治療,小陳的症狀逐漸減輕,情緒逐漸穩定。經過四個療程後,症狀基本消失。學習專心,注意力集中了。後來考試成績比較好,成為一名好學生。
第十五章 治療戀物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