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述1(1 / 3)

心理學分述1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

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簡稱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於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係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們在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們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誌活動。

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誌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

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

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於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第二章 心理學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隻有很短的曆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係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於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複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並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

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於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拉梅特裏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幹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

19世紀中葉,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於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

至今現代心理學已經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曆史。在這期間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複。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複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

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係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後,分別建立心理學係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隻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

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於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裏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

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事物上麵。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使有機體發生了什麼,在什麼環境下產生了什麼行為。至於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於隻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最大膽的嚐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於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並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於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製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於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複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完全決定於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麼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於人腦的活動。

格式塔心理學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了猿猴如何把幾隻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杆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

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隻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後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隻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係是更重要的一麵。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於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衝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係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麵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衝動;另一方麵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衝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症。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衝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於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隻是顯露在表麵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麼強調生物衝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係。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區別的。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後的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於清代末年改革教育製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範學校裏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係。

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幾所大學和各師範院校都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

第三章 心理學的近況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求同存異,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

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於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

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

一方麵,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係,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於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

另一方麵,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係。

由於心理學的研究範圍相當廣闊,不同複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複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是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的學科。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