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3億多的人口,目前超過60%在30歲以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互聯網發展早期,網絡遊戲、聊天等應用非常普遍,用互聯網協助工作,幫助決策的,卻很少。很多企業的決策者還沒有使用互聯網的習慣,還沒有能精確地使用互聯網。金融危機到來以後,人們恐懼心理的產生,經濟增長的放緩,都會使企業的決策者更好更有利地使用互聯網,讓互聯網在工作中產生正麵的作用。
企業必須熟悉、利用互聯網,才能讓互聯網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大企業應該如何去看未來中國互聯網的結構?
【標簽】 騰訊 產業 三元結構 變革 平台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由星星之火,逐漸發展成為與社會緊密銜接的力量。隨著與社會契合度越來越高,互聯網企業也從各個方麵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之中。如果說在2000年,互聯網世界還是一片蠻荒之地,最初的企業隻要關注產品、關注用戶,將全部精力用來拓荒即可;到了現在,蠻荒的世界已逐漸變得繁榮,豐厚的土地已經成了眾多企業必爭的地方,生態係統也開始變得枝繁葉茂。
互聯網企業越靠越近,這時候如果企業的注意力還是隻停留在土地上,就有可能與其他企業發生衝突。
“為什麼騰訊麵臨平台的轉換?以前,騰訊是一家很典型的二元思維的企業,眼裏隻有自己和用戶,以為以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就一定能夠成功。騰訊一直以來的成功也有賴於此,一路走來,它不用去考慮別的,隻要滿足用戶需求即可。”張鵬說,“但環境其實是不斷在演進的,企業大了就要考慮對產業的影響,不能隻看用戶,還要看產業。”
張鵬認為,從整個商業模式和騰訊的發展戰略角度來看,未來的互聯網其實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二元結構,至少是三元:一邊要鏈接用戶,一邊還要鏈接很多的企業、應用、服務,後者可能不是由一家企業直接全部搭建,他需要具備鏈接的能力。
這就意味著,有能力的大企業需要改變自身,沉到底層,去做基礎的土層。以前的互聯網是通過應用、產品來進行競爭,用戶是土層,你來刮一層,他來刮一層,用戶都被產品掠奪走,變成了企業自己的,這導致了企業規模擴大後對創新的遏製。這時候,包括騰訊在內的企業都不是什麼公共平台,不可能每個產品都做到最好,最終互聯網隻靠單個企業的自驅動,也難以有更好的創新。對騰訊而言,這個層麵是否可以換個視角去思考?它應當意識到產業的格局已經不是二元結構,自己可能要修正原來企業中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從根本上進行一些調整。
麵對新的互聯網結構,騰訊原有的由危機感導致的應急方式需要變革,需要有一種新的建造安全感的策略。張鵬認為,騰訊是一家危機感很強的公司,所以在看到有人做了一個優秀的產品,騰訊的產品團隊也看到產品有價值時,才會也要去做一個。
考慮到前文所說的產業環境,未來不管是遏製策略,或者叫跟進策略,其實都應該換成平台策略。當別人所做的產品有你提供的重要成分在裏麵,甚至變成大家一起去做,這時候你對於新的產品才會樂見其成。
同時,在互聯網結構變化的過程中,在騰訊開放的過程中,它還將麵臨一個重要考驗,簡單來說就是:到底現在是為了平台在做產品,還是為了產品在做平台?“這聽起來像是個繞口令,但其實是個絕對的問題。騰訊現在的創新,很難說是怎麼用一個震撼性的、顛覆性的東西去改變或者建造一個新世界,給產業帶來完全不同的風景,但騰訊依舊可以利用自己的專長,通過其產品集群的軍團性戰略,去構建這個基礎土層。”張鵬說。隻不過這樣的做法和以前有一些區別,它具有更強的戰略方向性。它不是原來說的“因為有機會出現所以我跟進,有別人發展得很快所以我遏製”,那種做法很難形成真正的合力。
換言之,騰訊現在的產品要圍繞一點形成合力,從而做到能為其平台戰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