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波
一
互聯網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有時候想來,竟會讓人有宿命的感覺。
盡管上蒼令中國這頭巨獅沉睡了很久,但它還是憐憫的。它讓這個國家在1949年結束了漫長而殘酷的戰亂,然後舉全民之力開始了一場重工業化建設,在1978年以後,它又讓這個國家的成長主題重新回到經濟發展的軌道上。於是,在10年之後,當互聯網這個幽靈從美國東海岸的實驗室裏躥將出來,攪亂整個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時,已經初步完成了體製和觀念轉軌,特別是形成了一定的民間資本力量的中國正好踩在了這個轉型點上。你很難想象,如果中國的經濟改革再遲10年,或互聯網的浪潮提前10年到來,中國的今天和未來將會是一番怎樣的格局。
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也許真是一場命定的事件。
恰如美國戰略家加裏·哈梅爾在《競爭未來》一書中所描述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放鬆管製、全球化、私有化以及新技術正在使產業邊界變得毫無意義,國與國之間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的假設邊界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任何商業體的生存疆域顯得動蕩而不可測。他像先知一樣地宣稱,“當下正是改寫遊戲規則的千載良機”。
我們寧願相信哈梅爾是對的。在互聯網誕生之前的所有產業中,後發的中國公司都已經沒有了“創造未知”的可能性,在每一個製造業領域,我們都處在產業的末端,以能源消耗、環境破壞、勞動力盤剝為特征的“世界工廠”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冰冷地設定在中國發展的道路前方。隻有在互聯網的世界裏,中國公司找到了打破疆域和重建遊戲規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盡管極其的微小,但是,它確乎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