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增長的八個潛在空間(1 / 3)

中國經濟增長的八個潛在空間

專家論壇

作者:陳永昌

摘要:中國經濟增長的八個潛在空間是: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結構升級;基礎設施升級;服務業可成為新引擎;現代化農業空間巨大;環保產前景廣闊;消費市場潛力大;對外投資有空間。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八個;潛在空間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001-02

從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中國經濟升級版”所規劃的中期發展目標——經濟協調發展、居民共同富裕,以及“中國夢”所期盼的長期發展目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相比,都存在多方麵較大的差距,而這正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在空間,具體來看,八大領域潛在空間較大。

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略高於中等收入國家49.5%的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約30個百分點。若以高收入國家80%的城鎮化率為目標,以目前的速度仍需20-25年時間。而且這是按照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包括了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進城農民,但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如果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目前的城鎮化率僅為36%左右。

一方麵,城鎮化將帶動消費增長。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能夠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可以帶動持續的經濟增長。有研究指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帶動1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和就業,這不僅有利於解決城鄉差距問題,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刺激消費增長,增強經濟的發展後勁。

另一方麵,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將帶動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及服務的發展。中國城鎮化的質量還不高,城鎮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都還跟不上,許多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供給還處於嚴重短缺狀態。當前,要繼續提高城鎮化率,又要提高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同時還要推進城鄉發展在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麵的一體化。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

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麵,伴隨著整個城市化的進程,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率在不斷上升,上個世紀80年代,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重約僅為4.4%,到上世紀90年代迅速上升到7.5%,目前約為8%-9%。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研究,在可預期的將來,中國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GDP的13%。因此,城市化是推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非常重要的動力。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新形勢下,抓緊啟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二、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受計劃經濟影響,產業結構失衡是欠發達的主要成因。產業結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產業結構調整的高端化不夠,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低端環節,依然是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

中國工業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業為主,多數行業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工業增加值率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工業大而不強,最集中表現在工業增加值率太低。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體現在工業增加值上,盡管中國目前工業產品種類有500多種,但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重不大,導致工業增加值不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未來中國需要通過產業升級、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來提升工業增加值率。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成功與否的基本標誌就是能否顯著提升工業增加值率,這是解決中國工業結構性、素質性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針。我國第三產業即現代服務業發展晚、比重低一直是困擾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我國建國之初是農業立國,計劃經濟年代是工業強國,市場經濟形勢下要走服務業富國之路,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