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為外資提供新機遇
卷首語
新常態下結構升級和比較優勢轉換。在這一新形勢下,一些外資企業出現了不適應,或轉型或轉移;與此同時,大量新機遇湧現,又吸引新的投資者紛至遝來。那麼,外資企業在華麵臨什麼新的重大機遇呢?
首先是大市場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迅速從潛在的大市場成為現實的大市場。2014年中國GDP超過十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60%,是日本的兩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為全球貢獻約40%的經濟增量。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增速下降,有人擔心中國市場機遇不再。其實,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變為中高速,中國市場機遇依然巨大。
中國市場的機遇不僅源於規模擴張,而且源於需求結構快速升級。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會帶來很多新需求。居民需要消費更多更優質的信息、醫療、健康、金融、文化等服務產品,跨國公司在這些領域有一定優勢。傳統領域的需求也會出現新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居民想吃得更加健康更加美味,這就為優質農產品、食品生產帶來新機遇。與上一代人相比,新一代國人從小消費牛奶等乳製品,代際食品結構變化也將帶來新機遇。
結構性機遇不僅表現在消費領域。中國正轉向綠色發展,治理汙染將產生巨大的環保設備、技術與服務需求。更大的需求在於,在新環保理念與標準下,企業要大規模更新更加高效環保的生產設備。再比如,為應對藍領工人工資上漲,企業用機器替代勞動力的大幕已經拉開。據報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所以,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同時還在急劇地發生著結構變化,其間蘊含著大量新機遇。
其次,比較優勢轉換帶來新機遇。很多外資企業過去看重的是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目前,傳統的藍領工人低成本優勢正在快速喪失,但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一是從人口數量紅利轉向人口質量紅利。二是基礎設施完備的優勢。三是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綜合來看,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兼具國內大市場與綜合低成本優勢的國家。
聰明的外資企業已經在搶抓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我國各級政府更應把握大勢、因勢利導,實現從“引資”向“選資”轉變,實現東道國和投資者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