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文化一體化與公共政策應對機製研究
改革與戰略
作者:孫偉
[摘要] 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製格局是實現中國社會成功轉型的基礎性瓶頸。其中,城市吸納了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性資源,以至於城鄉文化資源在總量上,省份之間,東、中、西部之間出現了嚴重不平衡。文化資源的不均衡,影響著眾多農村人口無法同城裏人一樣享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豐富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傳統的鄉村社會的土壤正在消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求和工業社會需要的新文化模型正在形成,城鄉文化資源的不均衡正在成為其形成的現實阻礙。所以,探究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的對策機製,成為破解三農難題,消除城鄉差距,鞏固農村文化陣地,最終實現廣大農村人口文化權利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 城鄉文化一體化;社會轉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
[作者簡介] 孫偉,中共福州市委黨校行管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應急管理,福建福州,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6-0008-0004
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並強調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人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進入城市就業,有的在城市安家落戶,逐步紮根,也有相當部分的人口如候鳥一樣在城市與農村之間來回遷徙。城鄉之間的高度流動性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人力資源基礎,也為城鄉文化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提供了契機。正常而言,經濟的繁榮,必將帶來文化領域的繁榮;物質生活的豐富,人的精神需求也會逐步提升。但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公共文化資源過度集中於城市,文化供給對於廣袤農村嚴重失衡。當然,形成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現實困難的阻礙,畢竟,在經濟上富裕起來,依然是中國絕大部分人的“中國夢”。隻是,這不是回避問題,正視難題的理由。由於這種城鄉文化發展的落差,許多的負麵效應正在顯現,例如,城市治安的下降,國民道德水準的退步,尤其是誠信意識缺乏,信仰缺失等已經真切地影響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最終傷及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一、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中國社會成功實現轉型的重要保障
(一)城鄉文化一體化是實現經濟一體化的軟性基礎
市場經濟的首要特征是法治經濟,成熟的、製度化、規範化的市場經濟要求在法治原則下達到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性。而平等的觀念來源於對權利的追求,如果沒有文化權利的相對均衡覆蓋,也就無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內在推力。
李克強總理強調,長期依靠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已經無法適應和支撐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以改革來推動經濟內生性增長,實現製度紅利。製度紅利來源於經濟運行的規則再造,來源於廣大國民的創造力在平等規則下的有效發揮。文化一體化就是尊重群體中的每個個體對於精神追求的權利,例如,農民工進入城市,他的子女在入托兒所、小學、中學等教育權利方麵如果能夠與城市子女擁有同樣的權利,將激發這些群體巨大的奮鬥動力和創造力。但目前的現實是,這個目標實現過程還有太多現實阻礙,尤其是戶籍等政策障礙。但令人欣喜的是,國務院關於城鎮化的意見正式發布,中小城市正在逐步取消落戶障礙,戶籍藩籬的消失將成為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的重要契機,也為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製度性基礎。
(二)城鄉文化一體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具體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構建,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整合城鄉文化資源,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不斷夯實“三個自信”的重要切入點。民族精神的聚合是整個社會事業順利發展的最重要基礎之一,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整體族群的複興,全社會群體的共同參與的結果,所以,城鄉文化一體化的重點是農村人群不應在這個偉大奮鬥征程中被忽視、弱化。隻有不斷探索,尋找適合當代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形式、機製,才能夠把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落到實處,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最終實現整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
(三)城鄉文化一體化是集聚正能量,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載體
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必須有賴於社會中每個個體對於個人未來發展的深入理解,文化資源的均等化有助於把握中國夢方向的準確性。農村地區,曆來被看作文化薄弱、貧瘠的地區,自古以來,封建帝王甚至把這種文化資源的匱乏作為愚民政策,穩固統治的前提。社會主義國家把為全民謀福利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國家文化資源有目標、有步驟地向農村傾斜,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農民從傳統的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的質量和競爭力。城鄉文化的融合、統一,為每個社會群體乃至個體,描繪了符合自身特點的中國夢想,這些夢想彙合在一起,就是偉大中國夢實現的基本源動力。
二、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政府精力過度集中於經營城市發展,忽視農村
現行的政府績效考核體係中,經濟指標占了很大的比重,城市的繁榮從表麵上看,最能體現地方政府的政績,加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級政府更多地著眼於城市的經營,而客觀上忽視了農村發展。從教育資源來看,幾乎大部分的重點小學、中學、大學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為了興建這些學校,各級政府幾乎都動用了大量的政策資源和社會資源,而眾多的農村中小學工程和遍布農村鄉鎮的文化服務站則嚴重資源匱乏,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人才配備,都處於缺錢、缺編狀態,能夠維持日常運轉,尚且不易,更談不上有較大的跨越發展。除了一些較富裕的行政村,能夠時常更新村級文化大院的書籍,很多村莊根本無力維持日常運轉,甚至淪為純粹的打牌、打麻將的場所。筆者曾經跑過許多鄉鎮和農村,親眼目睹了隨著經濟建設中心向城市的轉移,農村文化服務體係開始走向沒落,就算僅有的一些地方特色項目,也正在被現代傳媒擠壓得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